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南京大学

[切换城市]
南京站> 南京教育> 南京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信息

中国药科大学

英文名: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简称:“中国药大”,“CPU” 所在地:南京 院校代码:10316 类型:理科类/文科类/医药类/211/考研院校

211工程985工程教育部直属院校自主招生卓越计划
  • 中国药科大学师资怎么样, 中国药科大学师资好不好

截止2015年,在职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84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占85%;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27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08人;博士生导师109人,硕士生导师268人。现有德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6人、“万人计划”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培养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5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5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德国科学院院士
彭司勋
王广基
来茂德
国家级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
负责人
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团队
高向东
药物化学教学团队
尤启冬
药学生物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
姚文兵

  • 张陆勇
  • 姓名:张陆勇   性别:男  职称:博士生导师 学院:药学院  研究方向:分子药理学/毒理学/高通量高内涵药物筛选  张陆勇,男,药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科技处副处长。 1996年赴比利时杨森研究基金会学习新药筛选方法和管理经验。2004年获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中国药科大学新中新药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2000年至2002年曾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中药药理毒理组组长,现任中国药科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国家南京新药筛选中心、江苏省新药筛选中心和江苏省药效研究与评价服务中心主任。担任中国药理学会制药工业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毒理学会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老年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动物学会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多项学术职务,《中国天然药物》、《中国药科大学学报》等杂志编委。担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委员、保健食品审评委员等多项职务。在担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药理毒理组组长期间,起草了国家药品研究的毒理学指导原则,为我国创新药物的研制做出了贡献。  1997-2000年主持国家科技计划(1035工程)“筹建国家新药筛选实验室”,2000-2003年主持“筹建江苏省新药筛选中心”,2005-2008年主持“江苏省药效研究与评价服务中心”的建立。十一五期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雷公藤甲素的大鼠代谢性别差异机理以及代谢性别差异对肝毒性的影响”,“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新药筛选核心技术规范化平台建设及其科学应用,财政部行业专项“中药毒性的评价方法学研究和科学应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秋水仙等维吾尔药常用毒性药材(制剂)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及技术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血清microRNA作为中药肝损伤分子标志物的鉴定”;“十五”期间,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专项,科技部“十五”攻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研究项目和人才培养计划等15项。  一是针对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和多发病展开药物作用新靶点、筛选新技术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高通量药物筛选工作,发现可用于进一步开发的先导化合物或药物候选物,为新药发现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在药物毒理学方面开展研究工作,着重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毒性研究的评价体系,从而全面、科学、正确地阐明中药的毒性产生原理和作用机理,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等先进技术在分子、酶学、细胞和整体水平开展有毒/常用中药的毒性表现、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的研究。  在新药筛选、新药安全性评价和药代动力学研究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和务实的成绩,领导的课题组在十一五期间发现了118个先导化合物和候选药物,其中4个按一类新药类别正在开展临床研究,4个完成临床研究获得新药证书。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发表SCI论文71篇,总引用次数达到342 次,其中2008年在Hepatology(SCI IF 11.355)发表了肝脏相关研究论文。申请专利38项,并主持二百余项企业委托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课题。  近期代表性论文  1.Liu J, Jiang Z, Liu L, Zhang Y, Zhang S, Xiao J, Ma M, Zhang L. Triptolide induces adverse effect on reproductive parameters of female Sprague-Dawley rats. Drug Chem Toxicol. 2011; 34(1): 1-7  2. Li J, Zhang L, Zhou H, Stoneking M, Tang K. Global patterns of genetic diversity and signals of natural selection for human ADME genes. Hum Mol Genet. 2011; 20(3): 528-540  3.Xudong Wu, Lixin Sun, Wwibin Zha, Elaine Studer, Emily Gurley, Li Chen, Xuan Wang, Phillip B. Hylemon, William M. Pandak Jr, Arun J. Sanyal, Luyong Zhang, Guangji Wang, Jie Chen, Jian–Ying Wang, and Huiping Zhou. HIV Protease Inhibitors Induce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and Disrupt Barrier Integrity in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GASTROENTEROLOGY 2010;138:197-209  4. Huiping Zhou, Lixin Sun1, Jian Xiao, Luyong Zhang, Xiaokun Li, Elaine Studer, William M. Pandak and Phillip B. Hylemon.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and Atherosclerosis Current Hypertension Reviews, 2010, 6, 66-71  5. Zhang P, Zhang L, Jiang Z, Wang T, Chen H, Xiong Y, Li Z. In vitro mitochondrial toxicity of metacavir, a new 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 for treatment of hepatitis B virus.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0; 54(11): 4887-4892.  6. Zhang H, Wang W, Jiang Z, Shang J, Zhang L. Differential involvement of 5-HT(1A) and 5-HT(1B/1D) receptors in human interferon-alpha-induced immobility in the mouse forced swimming test. Arzneimittel-Forschung 2010; 60(3): 109-115.  7. Xue M, Jiang ZZ, Liu JP, Zhang LY, Wang T, Wang H, Liu L, Zhou ZX.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anti-inflammatory and immune suppressive effect of Wilforlide A. Fitoterapia 2010; 81(8): 1109-1112.  8. Sun L, Lin S, Zhao R, Yu B, Yuan S, Zhang L. The saponin monomer of dwarf lilyturf tuber, DT-13, reduces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 adhesion and migration during hypoxia via regulation of tissue factor. Biological & pharmaceutical bulletin 2010; 33(7): 1192-1198.  9. Liu L, Jiang Z, Liu J, Huang X, Wang T, Zhang Y, Zhou Z, Guo J, Yang L, Chen Y, Zhang L. Sex differences in subacute toxicity and hepatic microsomal metabolism of triptolide in rats. Toxicology 2010; 271(1-2): 57-63.
  • 廖红 【女】
  • 姓名:廖红     性别:女  职称:博士生导师 学院:药学院  研究方向:神经分子药理学  廖红,女, 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获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博士学位。  一、 学习、工作经历  2004.6 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专业的理学博士  1990.6 南京大学生物系人体及动物生理专业神经化学方向的理学硕士  1987.6 南京大学生物系人体及动物生理专业的理学学士  2005.5-至今 中国药科大学 新药筛选中心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2.8-2005.5 新加坡中央医院 临床研究部门 研究科学家  1990.9-2002.8 南京大学医学院 病理生理教研室 讲师、副教授,硕导  现为美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学会(ASBMB)会员,同时为中国神经科学会、中国药理学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和江苏省病理生理学会会员  二、 主要科研工作简介  1、具体研究领域:主要从事药物对老年性痴呆的影响和机理研究;胶质细胞在神经损伤与再生中的作用机理研究;以及药物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研究及机理研究。  2、课题资助:  (1)、主持江苏自然科学基金:神经抑制分子经由小胶质细胞后对神经生长的影响,  (2)、主持江苏国际合作项目:作用于HNK-1的神经退变病的药物筛选  (3)、主持江苏省留学归国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项目 微环境因素对胶质瘤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4)、参与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基金 糖原代谢异常相关  (5)、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枢神经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存活和神经生长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6)、参与“十一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新药筛选核心技术规范化平台建设及其科学应用。  (7)、主持江苏自然科学基金:新型抗阿尔茨海默氏病药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  (8)、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型抗阿尔茨海默氏病药物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  (9)、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gR调节神经胶质细胞参与神经炎症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10)、参与“十一五”国家“重大专项”新型抗癌候选药物ZCV14-2的研究  3、近期代表论文及成果(现已表论文42篇左右,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SCI文章有7篇,影响因子共有28分。并且文章被SCI引用达47次。以下为2004年以后发表的文章。)  [1] Hong Liao, Dixit Sanjaya Mani Advances in Oligoprotection Neuroscience & Medicine. 2011, 2,93-103  [2]Wong I, Liao H, Bai XS, Zakan A, Zhong JH, Guan Y, Li HY, Wang YJ, Zhou XF ProBDNF inhibits infiltration of ED+ macrophage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Brain, behaviour and Immunity 2010, 24:585-597 [IF 4.9]  [3] Huang W, Zhang L, Niu R, Liao H Tenascin-R distinct domains modulate migration of 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s in vitro. In Vitro Cell.Dev.Biol.—Animal. 2009, 45(1-2):10-14[IF: 0.6]  [4] Liao H, Huang W, Schachner M, Guan Y, Guo J, Yan J, Qin J, Bai X, Zhang L. beta 1 integrin mediated effects of tenascin-R domains EGFL and FN6-8 on 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in vitro. J. Biol. Chem. 2008, 283(41): 27927-27936 [IF: 5.3]
  • 尚靖
  • 姓名:尚靖     性别:女  职称:博士生导师 学院:药学院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治疗糖脂代谢紊乱和皮肤疾病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主要为药效学和药物筛选,探讨中药、天然药物药效筛选的思路和方法。  尚靖,女,分子药理学专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2年获博士学位  学习、工作经历:  就读专业涉及生物化学专业、药用资源专业,2002年获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分子生物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曾任新疆自治区临床药学研究所副所长,“新疆药用植物分离纯化实验室”(省重点培育实验室)主任,现为中国药科大学新药筛选中心副主任。曾被聘任为新疆药学会的常务理事,新疆药学会学术编辑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中德皮肤研究学会专家成员,江苏省实验动物协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新疆维吾尔医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04年被评为新疆自治区卫生系统“十佳青年”;2005年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青年科技奖”; 2007年获评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主要科研工作简介:  研究领域  主要将依托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中药药理论在代谢紊乱性疾病的筛选新靶点和新模型、皮肤新药研究及机理的探讨上开展研究。  结合系统生物学等新理论探讨在中药药理和新药筛选方面的新思路。通过系统与系统之间、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调节对中药、天然药物物质基础进行研究。如:探讨皮肤——免疫——神经系统的药理机制,为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新的药理研究靶点和思路。通过神经免疫系统调节作用研究皮肤疾病的治疗药物应是展开皮肤药理研究的方向之一。同时中药治疗皮肤病的优势可能是通过对体内多个系统的调节展示的,这将为中药皮肤病治疗药物作用机制的阐述提供新的思路;探讨与糖脂代谢相关的多细胞之间的细胞内分泌调节机制,为治疗代谢综合症提供多靶点,协同调节的新药筛选模式。  课题资助  目前为“十一五”国家重大创新药专项中综合性大平台(中国药科大学平台)子平台负责人、国家新药筛选平台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先后连续承担主持“九五”“十五”“十一五”三项国家重大创新药专项的新药开发项目;与企业合作主持一项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主持或承担国家支撑项目三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二项,主持或承担九项省级科技重点项目及多项企业服务项目。  所获成果  1993.12 新疆自治区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省级) 二等奖 第七名  1997.04 新疆自治区科技与技术进步奖(省级) 二等奖 第二名(负责人)  2004.09 乌鲁木齐市科技与技术进步奖(市级) 一等奖 第一名  2004.12 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青年科技奖(省级,个人奖)  2005.12 新疆自治区科技与技术进奖(省级) 二等奖 第一名  2007.06 被教育部评为新世纪优秀人才  研究生培养  培养博士5人,培养硕士22人。毕业博士3人,硕士7人。  近期代表性论文及成果  已发表文章57篇,SCI收录文章12篇;CA收录文章2篇;出版著作2部,其中一部在德国出版(英文)。在国际会议上进行大会报告4次,国外海报发表3次。  Publications (part of 57)  1. Li D, Chen H, Wang Z, Shang J, Zheng Q, Li J. Isoliquiritigenin induces monocytic differentiation of HL-60 cells. Free Rad Biol Med, 2009.4  2. Shang J, Tebbe B, Xu JG, Orfanos CE. Regulation of UVA-induced melanin synthesis in normal melanocytes and melanoma cells in vitro. J Investigate of Dermatology, 2009. (in press)  3. Duan WG,Shang J,Jiang ZZ ,et al. Rho Kinase Inhibitor Y-27632 Down-regulates Norepinephrine Synthesis and Release in PC12 Cells, 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 Toxicology, 2009,104,434–440.  4. Wang W, Zhang Z, Shang J, Jiang ZZ, Wang S, Liu Y, Zhang LY. Activation of group I 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 induces long-term depression in the hippocampal CA1 region of adult rats in vitro. Neurosci Res, 2008 Jun 17.  5. Wu X, Zhang L, Gurley E, Studer E, Shang J, Wang T, Wang C, et al. Prevention of free fatty acid-induced hepatic lipotoxicity by 18beta-glycyrrhetinic acid through lysosomal and mitochondrial pathways. Hepatology, 2008 Jun.  6. Cao X, You QD, Li ZY, Liu XR, Xu D, Guo QL, Shang J, Chern JW, Chen ML The design,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7-alkoxy-4-heteroarylamino-3-cyanoquinolines as dual inhibitors of c-Src and iNOS. Bioorg Med Chem Lett, 2008 Oct.  7. Cao X, You QD, Li ZY, Guo QL, Shang J, Yan M, Chern JW, Chen ML.Design and synthesis of 7-alkoxy-4-heteroarylamino-3-quinolinecarbonitriles as dual inhibitors of c-Src kinase and nitric oxide synthase. Bioorg Med Chem, 2008 Jun.  8. Shang J, Schwarz C, Sanchez Ruderisch H, Hertting T, Orfanos CE, Tebbe B. Effects of UVA and L-ascorbic acid on nuclear factor-kappa B in melanocytes and in HaCaT keratinocytes. Skin Pharmacol Appl Skin Physiol. 2002 Sep.  9. Shang J, Eberle J, Geilen CC, Hossini AM, Fecker LF, Orfanos CE, Tebbe B. The role of nuclear factor-kappa B and melanogenesis in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induced apoptosis of normal human melanocytes. Skin Pharmacol Appl Skin Physiol. 2002 Sep.  10.Regulation of UVA-induced melanin synthesis in normal human melanocytes and melanoma cells in vitro  Editor: Jing Shang  Issue number: ISBN: 3-89820-295-X  Issue by:Mensch-und-Buch-Verl., Berlin, Germany  Issue time: 2002,6.  11. Claves Plantarum Xinjiangensis (新疆高等植物检索表)  Editor: Migit Hudaberdi; Jianguo Xu  Assistant editor: Shang Jing  Issue number: ISBN: 7-5631-1222-7  Issue by: 2000 Publishing House Xinjiang University  Issue time: 2001,6.
  • 于锋
  • 姓名:于锋    性别:男  职称:教授    学院:药学院  研究方向:心血管药理、肿瘤药理与合理用药与临床药物评价、临床研究监察与评价。  学习经历  198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  1991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8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6年在比利时杨森研究基金会学习  工作经历  1984年起在中国药科大学工作至今。分别在药学院药理教研室、药理研究室和临床药学教研室任教。  2000年7月至2003年1月,任教务处副处长  2003年1月至2003年6月,SFDA药品审评中心  2005年7月至2009年3月,任研究生部副部长  2007年1月起兼任药学院临床药学教研室主任  2009年3月起任药学院副院长兼临床药学教研室主任  社会主要兼职  中国药理学会药学监护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全国高等学校临床药学专业(方向)教材评审委员会 委员  中国民主同盟中国药科大学支部 副主委  民盟江苏省委医卫工作委员会 副主任  《抗感染药学》杂志 编委  江苏省高等学校医药教育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南京市药学会理事  主要科研工作简介  具体研究领域  1. 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及药物干预;  2. 恶性肿瘤发生机制及药物干预;  3. 临床药学监护、合理用药及其评价;  4. 新药临床研究监察。  主要课题资助  主要科研项目:  1.离子通道病的过磷酸化机制与致心律失常性及CPU86017干预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项目 项目负责人 项目批准号:30572193;  2.离子通道病恶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与致心律失常性及药物的调控机制 2005年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项目负责人 项目编号:20050316009  3. 诱发严重心律失常的离子通道及分子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参与 项目批准号:30230170  4. 改造槲皮素及葛根素优化组合治疗缺血性心律失常的活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项目 参与项目批准号:39970850  主要教改课题  1.《药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2.《我国临床药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07年校教改重点课题  3.《临床常用药物素材库》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  所获成果  获得的主要科研奖项:  1.《严重心律失常和抗心律失常药的机制及离子通道病变》获2000年江苏省科学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2.《CPU-86017对心血管离子通道作用的应用基础研究》获2002年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第四)  3.《大鼠预缺血处理抗再灌性心律失常作用与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有关》,获国家科技部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新医药博士论坛”优秀论文奖  4.《心脏预缺血处理的机理及抗心律失常药、细胞外钾对心肌炎过程的调节》2001年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  5.《心律失常离子通道病变,抗心律失常新药及药物的新靶点》2002年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及教育部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排名第四)  获得的主要教学奖项:  1.《临床药理学》2008年获校二类精品课程(排名第一)  2.《临床药学专业》2008年获江苏省特色专业(排名第一)  3.《基础药学理科基地建设成果》2005年获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五)  4.《基础药学理科基地建设成果》2005年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五)  5.《基础药学理科基地建设成果》2004年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五)  个人荣誉  2006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研究生培养  招收药理学和临床药学硕士研究生。已毕业硕士研究生12名,其中3名考取本校博士研究生,1名考取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研究生,其他均在三甲医院和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工作。 近期代表性论文及成果  近年发表代表性论文:  1. 张伟东,林木森,于锋(通讯作者). 小檗碱对大鼠腹主动脉狭窄心肌病的心肌细胞中钾电流(Ito和IK1)的抑制作用. 药学进展. 2010,34(2):  2. 于锋,林木森,张伟东. 盐酸小檗碱对甲状腺素性豚鼠心肌病心肌细胞中Ikr, Iks 和Ik1的抑制作用.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9,40(3): 244-249  3. 顾新,董丽萍,刘宇哀,于锋(通讯作者). 异甘草酸镁对急性四氯化碳肝损伤小鼠保护作用的研究 中国药师. 200912(1): 37-39  4. 于佳,修清玉,方正,于锋(通讯作者). 普卢利沙星片治疗呼吸和泌尿系统急性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09,17(3):249-253  5. Shun-Xiang Ren, Zhao-Jun Ren, Min-yi Zhao, Xiao-bin Wang, Shu-guang Zuo, Feng Yu (Corresponding author). Antitumor activity of endogenous mFlt4 displayed on a T4 phage nanoparticle surface.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2009, 30 (5): 637-645.  6. 阳丽梅, 葛卫红, 王东进, 于锋(通讯作者), 柳亚敏. 两种华法林初始剂量给药方案的合理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新药杂志. 2009, 18(1):84-87.  7. 徐瑾,于锋,戴德哉,戴茵. 高糖致血管功能损伤与血管内皮素和瘦素受体表达以及内皮素受体拮抗剂CPU0213的干预作用 药学进展 2009;33(3):125-131  8. Bin Di, Meng-Xiang Su, Feng Yu (Corresponding author), Lan-Jin Qu, Li-Ping Zhao, Ming-Chuan Cheng, Lei-Ping He. Solid-phase extraction and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assa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pitavastatin in human plasma and urine for application to Phase I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 studies.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868 (2008) 95–101  9. 王晓斌,于锋(通讯作者),刘飞. 丹酚酸B对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27 (1) : 42-46  10. 杨莹莹,于锋(通讯作者). 心血管ATP敏感钾通道及其相关药物研发. 药学进展 2008; 32(3): 110-114  11. Bing Cui, Feng Yu(共同第一作者), De-Zai Dai, Tian-Tai Zhang, Xiao-Yun Tang, Yin Dai. CPU0123, a Novel Endothelin Receptor Antagonist, Relieves 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Rats by Suppressing Excessive ET-ROS Pathway. Drug Development Research. 2007; 68: 42-50  12. Hai-BO He, Feng Yu(共同第一作者), De-Zai Dai, Yin Dai. Down- regulation of FKBP12.6 and SERCA2a contributes to acute heart failure in septic shock and is related to an up-regulated endothelin signalling pathway. Journal of Pharmacy and Pharmacology 2007;59: 977-984  13. 柳静,于锋(通讯作者). 缓慢激活延迟整流钾通道(IKs)的研究进展.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7;7(4):302-304  14. 于锋,刘春,董丽萍. 甘草酸二铵脂质复合物对小鼠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6;11(10):1185-1189  15. 董丽平,于锋(通讯作者),柳静,穆先敏. 异甘草酸镁对D-氨基半乳糖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中国药房 2006;17(12):902-904  16. 狄斌,苏蒙翔,于锋(通讯作者).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中熊去氧胆酸的浓度.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6;25(8):575-578  17. Feng Yu, De-zai Dai. Electrophysiological effect of CPU86017 on ADP at varying extracellular potassium concentrations and pacing frequencies. Drug Development Research 2006;66:242  18. 于锋,胡慧娟,戴德哉. L-甲状腺素对血管变态反应性收缩的影响及胞内钙调节机制. 药学进展 2005;29(11):503-508  19. De-Zai Dai,Feng Yu. Ion channelopathy and hyperphosphorylation relating to cardiac arrhythmias.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2005;26(8):918-925  近年编写教材  1. 《临床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2007年 副主编  2. 《临床药理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人民卫生出版社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2007年 副主编
  • 张广钦
  • 姓名:张广钦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4年11月  职称:硕士生导师 学院:药学院  研究方向:心肌和神经细胞离子通道研究以及细胞钙信号转导和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定向心肌细胞分化的研究。  张广钦, 男,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学习、工作经历:  1989年9月-1992年6月,中国药科大学药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2年7月-今,中国药科大学临床药学教研室任教。  1997年9月-2001年6月,中国药科大学药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2001年10月-2003年10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5年1月-2006年1月,香港科技大学生化系博士后。  2009年10月-2010年11月,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从事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的研究。  近几年发表的主要论文:  1. Zhang GQ, Qiu SH, Wei HM. Scutellarin blocks sodium current in freshly isolated mouse hippocampal CA1 neurons. Neurochem Res. 2011, 36:947-54.  2. Zhang GQ, Wang H, Liu WT, Dong H, Fong WF, Tang LM, Xiong YH, Yu ZL, Ko KM. Long-Term Treatment with a Chinese Herbal Formula, Sheng-Mai-San, Improves Cardiac Contractile Function in Aged Rats: The Role of Ca2+ Homeostasis. Rejuvenation Res. 2008, 11: 991-1000.  3. Zhang GQ, Huang XD, Wang H, Leung AK, Chan CL, Fong DW, Yu ZL. Anti-inflammatory and analgesic effects of the ethanol extract of Rosa multiflora Thunb. hips. J Ethnopharmacol. 2008;118:290-4.  4. Fu Y, Zhang GQ, Hao XM, Wu CH, Chai Z, Wang SQ. Temperature dependence and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of Ca2+ sparks in rat cardiomyocytes. Biophys J. 2005;89:2533-41  5. Zhang Guangqin, Fu Yu, Yang Dongmei, Hao Xuemei, Bai Shuhua, Tang Yiqun, Edward G Lakatta, Cheng Heping. Contribution of Spontaneous L-type Ca2+ channel activation to the genesis of Ca2+ sparks in resting cardiac myocyte. Science in China (C) 2004;47(1):31-8  6. ZHANG Guang-Qin, HAO Xue-Mei, DAI De-Zai, FU Yu, ZHOU Pei-Ai, WU Cai-Hong. Puerarin blocks Na+ current in isolated rat ventricular myocytes. Acta Pharmacol Sin 2003; 24(12): 1212-6  7. ZHANG Guang-Qin, HAO Xue-Mei, CHEN Shi-Zhong, ZHOU Pei-Ai, CHENG He-Ping, WU Cai-Hong. Blockade of paeoniflorin on sodium current in mouse hippocampal CA1 neurons. Acta Pharmacol Sin. 2003; 24(12):1248.-52  8. G-Q Zhang, X-M Hao, P-A Zhou, C-H Wu. Effect of paeonol on L-type calcium channel in rat ventricular myocytes. Mothods Find Exp Clin Pharmacol 2003; 25(4):281-5  9. ZHANG Guang-Qin, HAO Xue-Mei, ZHOU Pei-Ai, WU Cai-Hong, DAI De-Zai.Puerarin blocks transient outward K+ current and delayed rectifier K+ current in mice hippocampal CA1 neurons. Acta Pharmacol Sin 2001; 22(3):253-6.  10. Zou L.Y., Hao X.M., Zhang G.Q., Zhang M., Guo J.H., Liu T.F.: Effect of Tetramethyl Pyrazine on L-type Calcium Channel in Rat Ventricular Myocytes. Can. J. Physiol. Pharmacol 2001; 79: 621-6.  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  1. 心律失常离子通道病变特征ERG基因表达及突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39870088  2. 改造槲皮素及葛根素优化组合治疗缺血性心律失常的活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39970850  3. 钙火花与心脏衰老及钙火花学中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资助项目(973项目)。NO: G2000057002  4. 钙调蛋白调节心肌兴奋-收缩耦联的分子机制。NO:30200088  获奖情况:  获得2001年度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  获得200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E-mail: njzhanggq@163.com
  • 刘晓东 【男】
  • 刘晓东,博士生导师、教授。1960年生,1982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中药系。1984年攻读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攻读药理学博士学位,主攻神经药理学与药物代谢动力学,1999年获博士学位,2003年10月-2004年10月在英国Sheffield大学进修访问,2004年10月回国,仍然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教学科研工作。  现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和江苏省药品审评专家、中国药理学会数学药理学会理事、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亚洲药物代谢动力学杂志编委。江苏省青蓝工程跨世纪省级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 陈西敬
  • 姓名:陈西敬  性别:男  职称:教授   学院:药学院  研究方向:创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其机制研究,新药的I期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转运体和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对药物动力学影响,转运体和酶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等  一、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  1992年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专业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和副教授,2001年获药动学与生物药剂学专业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3年作为访问学者于日本近畿大学生物药剂学实验室从事药代动力学领域的合作研究,2007年被评为教授,2008年晋升为博士生导师。  二、主要科研工作简介  现任中国药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与动力学研究中心教授,药物代谢重点实验室生物大分子室负责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国家SFDA和江苏省新药审评专家,科技部“863”计划生物医药领域审评专家,教育部基金审评专家,《中国实用药学》副主编并担任《Journal of Pharmacy and Pharmacology》、《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等国内外药学期刊审稿人。主持国家863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要完成者参与了科技部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多项。承担并完成企业委托研究项目近百项,其中国家一类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项目5项,二类新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项目2项,近五年科研经费共四百多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优秀教材奖各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主编药物代谢动力学专著1部。已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8名,他们中部分到国外或国内大学继续深造,其余已成为科研单位或企业的技术骨干。  三、研究领域  1、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研究方向包括创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其机制研究,新药的I期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转运体和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对药物动力学影响,转运体和酶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等。其中对药物转运体的研究是本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药物转运体(Drug Transporters)是具有转运内源性或外源性化合物透过细胞膜功能的一类特殊蛋白质,近年来国际药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兴未艾。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药物转运体在药物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实验室利用动物在体、离体和细胞转染等技术对药物的体内转运机制进行研究,力争建成一个药物研究的新平台和药动学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基地。  2、生物大分子药物的药动学与生物药剂学研究  随着生物医学以及生物技术的发展,多肽与蛋白质类药物作为药用生物活性大分子物质正在成为一类很重要的治疗药物。已有越来越多的多肽和蛋白类药物用于临床治疗。研究显示,90%以上的这类药物因口服易被破坏,目前只能采用注射给药。为了避免频繁注射给病人造成的痛苦,其非注射途径给药已成为国际药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课题组在江苏省“新药创制基金”和国家“863”项目的支持下,对包括肺吸入粉雾剂和结肠定位给药在内的多种给药途径进行了研究,创建了药剂学、药动学、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的相关技术平台。  四、专著  陈西敬主编.《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6. 北京.  五、近年发表的部分论文  1. Zhao Y, Zhai D, He H, Li T, Chen X(陈西敬)*, Ji H*. Effects of CYP3A5, MDR1 and CACNA1C polymorphisms on the oral disposition and response of nimodipine in a Chinese cohort[J]. Eur J Clin Pharmacol,2009,65(6):579-84. (IF 2.177)  2. Han DE, Gao ZD, Zhao D, Wang L, Li N, Li TT, Wu L, Chen XJ(陈西敬)*. 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alvianolic acid B, a natural compound from the herb Danshen in rat plasma and application to pharmacokinetic study. Biomed Chromatogr. 2009,23(10):1073-8. (IF 1.592)  3. Jing Jing, Ren Weichao, Chen Xijing(陈西敬)*, et al. Glucuronide-sulfate diconjugate as a novel metabolite of glycyrrhetic acid in rat bile. Drug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 2008,23(3):175-180. (IF 2.641)  4. L Ni, X Yu, QL Yu, XJ Chen (陈西敬)* and L Jia. Effects of Cyclosporine A and Itraconazole on Permeability, Biliary Excretion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Amlodipine. Drug Metabolism Letters, 2008, 2(3):163-168.  5.Jing DONG, Xue YU, Lei WANG, Ye-bin SUN, Xi-jing CHEN (陈西敬) *, Guang-ji WANG. Effects of cyclosporin A and itraconazole on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atorvastatin in rats[J].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2008, 29(10): 1247-1252.(IF 1.677)  6. Zhao Y, Zhai D, Chen XJ (陈西敬) *, et al. Ketoprofen glucuronidation and bile excretion in carbon tetrachloride and alpha-naphthylisothiocyanate induced hepatic injury rats[J]. Toxicology,2007,230(2-3):145-50 (IF 2.919)  7. Zhai D, Zhao Y, Chen XJ (陈西敬)*,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glycyrrhizin, glycyrrhetic acid and matrine on acute cholestasis induced by alpha-naphthyl isothiocyanate in rats[J]. Planta Med, 2007,73(2):128-33. (IF 1.848)  8. Chen Xijing (陈西敬)*, He Hui, Wang Guangji, Yang Bing, Ren Weichao, Ma Le and Yu Qiaoling. Stereospecific determination of cis- and trans-resveratrol in rat plasma by HPLC: application to pharmacokinetic studies[J]. Biomed Chromatogr, 2007,21(3):257-265. (IF 1.663)  9. Chen Xijing (陈西敬)*, Jing Jing, Ren Weichao, Han De-en, Jing Ning, Wang Guangji. Determination of 5-aminoimidazole-4-carboxamide in human plasma by ion-pair extraction and LC-MS/MS[J]. J Chromatogr B Analyt Technol Biomed Life Sci, 2007, 855(2):140-144. (IF 2.935)  10. He H, Zhao Y, Chen XJ(陈西敬)*, et al.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trans-polydatin, a natural strong anti-oxidative compound, in rat plasma and cellular environment of a human colon adenocarcinoma cell line for pharmacokinetic studies[J]. J Chromatogr B Analyt Technol Biomed Life Sci, 2007,855(2):145-51.(IF 2.935)
  • 杨劲
  • 姓名:杨劲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0年8月  职称:副教授  学院:药学院  研究方向:药物的临床和临床前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吸收机理研究;药代数学模型研究;生物统计应用研究  学习经历:  1993年中国药科大学药理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2008年获药代动力学博士学位。  获奖情况:  1. 计算机技术在《药物动力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中国药科大学2004年度校级教学成果奖评比一等奖 排名第一  2. 2004年江苏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排名第一  3. 药物动力学的经典理论多媒体课件—2002年江苏省高校“方正奥思杯”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好课件奖 排名第一  主持课题:  工作十余年来共主持纵向和横向课题近百项,累计到账经费250万元。  成果鉴定:  2002年《人体生物利用度数据处理通用程序》通过省级鉴定,排名第一,鉴定结论为国内先进水平。该软件目前在全国销售达50余套,为学校赢得了一定的声誉。软件使用单位包括:上海药物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药学院、天津医工院、天津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卫生部北京医院、上海徐汇区中心医院、吉林大学、沈阳军区总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江西医学院临床药理研究所、上海华山医院、上海市药检所、安徽省医工院、陕西省人民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东南大学中大医院、浙江省医学研究院、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单位。  发表论文:  1. Jin Yang, Ying He Pharmacokinetic Properties of S-adenosylmethionine after Oral and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its Tosylate disulfate salt: a Multiple-dose, Open-Label, Parallel-Group study in Healthy Chinese volunteers Clinical Therapeutics Volume 31, Number 2, 2009 (IF=3.261)  2. Jin Yang, Liang Zhou, JipingWang, GuangjiWang, Andrew K Davey The Disposition of Diammonium Glycyrrhizinate and Glycyrrhetinic Acid in the Isolated Perfused Rat Intestine and Liver Planta Medica 2008; 74: 1351–1356 (IF= 1.848)  3. Tu J, Wang L, Yang J, Fei H, Li X Formulation and Pharmacokinetic Studies of Acyclovir Controlled-release Capsules Drug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harmacy, 27(7),687-692(2001) (IF= 1.049)  4. Yanwei Wu, Bingren Xiang , Jin Yang Determination of nifuratel in human plasma by hplc and study on its pharmacokinetics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ic Science vol 43 ,April 2005 p179~182s (IF= 0.869)  5. Din L, Li L, Tao P, Yang J, Zhang Z. Quantitation of tamsulosion in human plasma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767(2002)75-81 (IF= 2.935)
  • 郝海平
  • 姓名:郝海平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6年5月  职称:硕士生导师  学院:药学院  研究方向:1.药物代谢动力学创新技术;2.代谢调控与药物作用靶标发现  郝海平,男,1976年5月出生;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重点研究室副主任,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第二层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A类资助对象,第十一届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2003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获中药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获药代动力学博士学位,2006年留校药代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工作,具有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研究背景,主要从事代谢调控与药物作用靶标发现、药代动力学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获选为2008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的“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关键技术与研究体系”研究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基于中医药特点的中药体内外药效物质组生物/化学表征新方法”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获第12届法国Servier青年药理学工作者奖。主持国家“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课题“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技术平台”、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10项。先后作为第二课题负责人或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4项国家级课题(包括国家“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1项),5项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累计发表SCI收录论文60篇。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29篇,其中多篇论文发表在Anal Chem, Drug Metab Rev, Curr Drug Metab, Drug Metab Dispos等药代动力学相关领域权威期刊上。自2005年起,先后成为Curr Drug Metab, Drug Metab Dispos,Eur J Pharm Sci, J Clin Pharmacol, J Pharm Biomed Anal等SCI期刊的同行审稿专家;兼任中国药学会应用药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分析专委会理事、《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青年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科技项目审评专家。  具体研究方向  1.药物代谢动力学创新技术研究:建立基于整体、细胞、亚细胞与分子水平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关键技术,特别是建立中药复杂组分药代动力学研究与评价技术体系,探索中药体内外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新技术(主要课题资助:国家“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技术平台” ,项目编号:2009ZX09304-001;“十二五”滚动资助)。  2.代谢调控与药物作用靶标发现:基于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与分子生物学结合研究手段,以代谢处置研究为切入点,围绕核受体-代谢酶信号通路调控系统,探索肝损伤、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药物干预机制,探寻潜在药物作用靶标(主要课题资助:高等学校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资金“NQO1介导的生物活化与分子调控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097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核受体-UGT代谢网络与结肠炎癌症转化的互动调控分子机制,项目编号:91029746)。  近期代表性论文 (*通讯作者)  1) Kang A, Hao H*, Zheng X, Liang Y, Xie Y, Xie T, Dai C, Zhao Q, Wu X, Xie L, Wang G. Peripheral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explain the ginsenosides paradox between poor brain distribution and anti-depression efficacy. J Neuroinflammation. 2011 Aug 16;8(1):100 (IF=5.8)  2) Hao H, Cui N, Wang G, Xiang B, Liang Y, Xu X, Zhang H, Yang J, Zheng C, Wu L, Gong P, Wang W. Global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Non-target Components from Herbal Preparations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Hybrid Ion-Trap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and a Novel Strategy. Anal Chem, 2008;80(21):8187-94.( IF=5.8)
  • 阿基业
  • 姓名:阿基业    性别:男  职称:硕士生导师  学院:药学院  研究方向: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代谢组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与代谢组学结合研究、代谢性疾病发病机理/药物作用的分子机理(代谢调节)等方向的研究  2002年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博士毕业,现为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代谢组学研究室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代谢组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与代谢组学结合研究、代谢性疾病发病机理/药物作用的分子机理(代谢调节)等方向的研究。  自2003年先后在瑞典Umea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从事代谢组学(博士后)研究,在国际知名代谢组学研究专家直接指导下从事代谢组学研究近四年,掌握了一整套基于GC/TOFMS测定技术研究代谢组学方法,擅长于实验方案设计和多变量数据处理。在国外研究期间,参与了瑞典北方基金重大项目脊索硬化(肌肉)萎缩病发病机理研究,负责基于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全面检测内源性小分子化合物的方法学研究,在国际上首创建立了对血浆中小分子代谢物全面提取并采用GC/TOF-MS定量测定的方法,为该疾病发病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做出了突出贡献。现在该方法已经成为代谢组学研究的三大主要方法之一,撰写的论文发表在专业权威学术期刊—分析化学上(影响因子5.635),至2011年已被国际同行引用101次。近年来在研究临床代谢性疾病、高血压与代谢紊乱关系、药效和毒性机理研究、海洛因、雷公藤甲素毒性方面也取得令人振奋的结果,发表28篇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论文16篇,累计影响因子52.58,申请专利三项。  参加的主要课题与项目  1.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原代人肝肿瘤细胞中药物的代谢特征研究(BK2012762)。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代谢组学方法研究糖尿病肾病生化代谢异常变化及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81072692)。  3. 97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基于十八反的中药配伍禁忌理论基础研究,2011CB505300)子课题(藻戟遂芫具战草配伍关系与毒效表征的基础研究,2011CB505303)。  4. 97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常见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及其早期诊断,2012CB517600)及子课题(肾小球疾病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发现及验证, 2012CB517606)。  5. “十一五”国家重大新药创新专项平台项目“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技术平台”(2009ZX09304-001)。  6. “十一五”国家重大新药创新技术项目“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关键技术”(2009ZX09502-004)。  7. 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中药复杂药效物质的确证及整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新思路与方法” 课题,编号X071025-4。  8. 瑞典北方基金重大项目(Swedish Research Council, Wallenberg Consortium North)脊索硬化(肌肉)萎缩病发病机理研究。  9. 英国国家食品标准局代谢组学方法鉴别不同类型肉类食物的生物标志物研究项目 (Metabolomic approach to identification of robust markers for the detection of MRM/MSM in meat products; Food Standard Agency, Project number Q01102, UK)。  近期发表主要研究论文:  1. Prediction of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Triptolide in Rats Based on Endogenous Molecules in Pre-Dose Baseline Serum. PLoS ONE 7(8): e43389. doi:10.1371/journal.pone.0043389. IF 4.41.  2. Metabolic phenotype of rats exposed to heroin and potential markers of heroin abuse. 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 2012 Jul 26. [Epub ahead of print] IF: 3.383  3. Metabolic features of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of gastric cancer and the link to the systemic macroenvironment. Metabolomics. 2011. DOI 10.1007/s11306-011-0297-0. IF 4.50  4. GC–TOFMS analysis of metabolites in adherent MDCK cells and a novel strategy for identifying intracellular metabolic markers for use as cell amount indicators in data normalization. Anal Bioanal Chem. 2011. 400:2983-2993. IF 3.84  5. Gas chromatography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based metabolomic approach to evaluating toxicity of triptolide. Metabolomics, 2010. DOI 10.1007/s11306-010-0241-8. IF 4.50  6.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Patients Sensitive and Resistant to Imatinib Treatment Show Different Metabolic Responses. PlOSone, 2010, 5(10): e13186. IF 4.41  7. Differences in metabolite profile between blood plasma and serum. Anal Biochem. 2010, 406:105-112. IF 3.287  8. Differential regulations of blood pressure and perturbed metabolism by total ginsenosides and conventional antihypertensive agents in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2010) 31: 930–937; doi: 10.1038/aps.2010.86 IF 1.91  9. Organic solvent extraction and metabonomic profiling of the metabolites in erythrocytes.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2009, 877(18-19):1751-7. IF 2.7  10. Global analysis of metabolites in rat and human urine based on gas chromatography/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2008, 379 (1) 20–26. IF 3.287  11. Jiye A, Johan Trygg, Jonas Gullberg, Annika Johansson, Pär Jonsson, Henrik Antti,Stefan Marklund, Thomas Moritz*. Extraction and GC/MS Analysis of the Human Blood Plasma Metabolome.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5, 77(24) 8086-8094. IF 5.635  12. Metabolomic investigation into variation of endogenous metabolites in professional athletes subject to strength-endurance training. J Appl Physiol 106: 531–538, 2009. IF 3.57  13. Gas chromatography/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based metabonomic approach to differentiating hypertension- and age-related metabolic variation in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Rapid Commun. Mass Spectrom. 2008,22: 2882-2888. IF 2.9  14. GC/MS analysis of the rat urine for metabonomic research,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2007, 854(1-2) : 20-25. IF 2.777  15. Metabonomic profiling of liver metabolites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characterizing hyperlipidemia. Biomedical chromatography, 2010, 24(3): 243-52. IF 1.966  16. Metabo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early atherosclerosis in hamsters with induced cholesterol. Biomarkers. 2009 1,4(6):372-80. IF 2.215
  • 余伯阳
  • 姓名:余伯阳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9年  职称:教授     学院:中药学院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中药和天然药物资源化学、中药生物技术,中药及复方质量控制、中药及复方体内过程研究及中药新药研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余伯阳,男,1959年出生,理学博士。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部部长、中药学院副院长、中药复方研究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专家评议组成员,国家新药评审专家,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南京药学会副理事长;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高校优秀骨干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主要从事中药和天然药物资源化学、中药生物技术,中药及复方质量控制、中药及复方体内过程研究及中药新药研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二等、三等奖及多项部级科技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SCI收录8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1部,获得和申报发明专利17项。并已培养出博士、硕士数十名。  电子信箱:boyangyu@yahoo.com.cn
  • 寇俊萍 【女】
  • 姓名:寇俊萍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72年12月  职称:教授     学院:中药学院  研究方向: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研究  寇俊萍,女,博士,中西医结合基础(药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中药学科同行评议专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评价专家,教育部科技成果与奖励评审专家,南京市科技评审专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副主任编委。  学习、工作经历  1989.9-1994.6,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专业学士  1994.8-2000.6,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复方研究室 见习研究员  1996.9-2000.6,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专业在职硕士, 导师严永清教授  2000.6-2005.6, 中国药科大学,助理研究员  2001.9-2005.6, 南京大学,生理学专业在职博士, 导师徐强教授  2005.6-2009.6, 中国药科大学,副研究员(破格晋升)  2006.10 中国药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药学)硕士生导师  2007.10-2008.10, 日本岐阜药科大学,访问学者  2009.6-,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破格晋升)  2011.7- 中国药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药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科研工作简介:  ① 具体研究领域:中药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发现和相关信号通路研究;中药复方作用机理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炎性机制  ② 主持基金项目:  a) 麦冬皂苷防治静脉血栓的抗粘附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30300451, 19万)  b) 以定向吸附技术为先导探索中药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的方法(“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I08B05-08,30万)  c) 鲁斯可皂苷元的功能靶标发现和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NCET-07-0849, 25万)  d) 从1型组胺受体途径探索当归芍药散异病同治原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3322, 31万)  e) 基于组织因子及其信号转导途径的异喹啉生物碱类成分的构效关系与作用机理研究(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JKZ2009010, 15万)  f) 新型天然抗过敏化合物THBP的作用机制研究(南京市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3万)  ③ 所获奖励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麦冬类中药的系统研究,(排名第2, 2011.2);  江苏省第5届优秀青年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工作者,2010.3;  ④ 研究生培养  承担两门是研究生专业必修课的讲授,其中《中药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导论》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作为副主编出版《新概念方剂学导论》,独立指导研究生15名,协助指导研究生20名,已毕业6名博士,18名硕士,5名研究生获得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计划资助。  ⑤ 近期代表性论文及成果等  已发表论文86篇,其中通讯作者13篇,第1作者30篇,SCI收录23篇;已获授权专利17项,公开5项,主要代表性论文与专利:  a) Ginsenoside Rg1 protects against hydrogen peroxide-induced cell death in PC12 cells via inhibiting NF-kB activation. Neurochem Int 2011, 58(1):119-125  b) Possible Mechanism of the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ruscogenin: role of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and nuclear factor-κB. J Pharmacol Sci, 2008, 108 (2):198-205  c) Inhibitory effects of ethanol extract from Radix Ophiopogonis japonicus on venous thrombosis linked with its endothelium-protective and anti-adhesive activities. Vasc Pharmacol, 2005, 43(3): 157 – 163  d)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the aqueous extract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Danggui–Shaoyao-san on aged mice. J Ethnopharmacol, 2005, 97(2): 313-318  e) 从1型组胺受体途径探索当归芍药散异病同治原理的研究构想.世界科学技术与中医药现代化,2010,12(3):325-330  f) 一种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有效部位组合物及制备方法,中国授权发明专利ZL 200710020901.7  g) 一种防治炎症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靶标及其抑制剂,中国授权发明专利ZL 200710024810.0,  h) 2-O-α-L-鼠李糖-4, 6, 4′-三羟基二苯甲酮的医药用途,中国授权发明专利,ZL 200810244795.5 &ZL 201010143336.5  邮箱:junpingkou@163.com
  • 刘吉华
  • 姓名:刘吉华 性别:男  职称:教授  学院:中药学院  研究方向:中药生物技术研究;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药活性成分快速微量分析方法研究  刘吉华,男,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五批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植物生理学会常务理事。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国家区域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工程项目各1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科技部“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国家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十五规划教材《中药生物技术》副主编,参编《中药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申请发明专利6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参加麦冬类中药的系统研究,研究成果获得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五),主要承担本科生中药生物技术、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中药生物技术等教学工作。  近期主要代表文章  1. Ji-Hua Liu, Bo-Yang Yu,Biotransformation of Bioactive Natural Products for Pharmaceutical Lead Compounds,Current Organic Chemistry, 2010, 14, 1400-1406  2. Wang J1, Liu JH1(Co-first author), Guo X, Zhang J, Yu BY, A sensitive indirect competitiv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the detection of sarsasapogenin in rat plasma. Acta Pharmacol Sin ,2010, 31:984-989  3. Ping Zhou 1, Shimon Gross1, Ji-Hua Liu 1(Co-first author), Bo-Yang Yu, Ling-Ling Feng, Jan Nolta, Vijay Sharma, David Piwnica-Worms, Samuel X. Qiu , Flavokawain B, the hepatotoxic constituent from kava root, induces GSH-sensitive oxidative stress through modulation of IKK/NF- κB and MAPK signaling pathways,The FASEB Journal,2010,24:4722-4732  4. L. Zhou, W. Wang, S. H. Wei, Y. Y. Feng, J. H. Zhou, J. H. Liu* , J. Shen, Encapsulation of hydrophobic anticancer drug in nano-scale porous ceramic materials for photodynamic therapy, J Porous Mater, 2010, 18(4): 517-522  5. Lin Zhou, Chao Dong, Shao Hua Wei, Yu Ying Feng, Jia Hong Zhou, Ji Hua Liu*, Water-soluble soft nano-colloid for drug delivery, Materials Letters, 2009, 63 : 1683–1685  6. Na Li,Jihua Liu*,Jian Zhang, Boyang Yu*,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Cytotoxicity and Antioxidative Activity of 20 Flavonoids, J. Agric. Food Chem.,2008,56(10):3876-3883  7. Ji-hua Liu, Bo-yang Yu, Yi-jun Chen,Determination of Enantiomeric Excess of Ethyl 3,5-dihydroxy-6-benzyloxy hexanoate by Chiral Reverse 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Chirality,2008,20:51-53  8. Xin Chen, Jian Zhang, Ji-Hua Liu*, Bo-Yang Yu*, Biotransformation of p-, m-, and o-hydroxybenzoic acids by Panax ginseng hairy root cultures,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B: Enzymatic ,2008,54:72-75  Email:jihualiu88@163.com
  • 马世平
  • 姓名:马世平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6年3月  职称:教授  学院:中药学院  研究方向:中药及复方的药理学研究、中药复方的配伍机理研究  主要学术团体职务: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药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药理学会理事、江苏省新药审评专家  主要经历:  1982.12-1986.06 南京药学院药理教研室,助教  1986.07-1990.03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副主任,讲师  1990.04-1993.03 日本近畿大学药学部学习,获药学硕士学位  1993.04-1996.09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1996.10-2001.05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1998.10-1999.10 日本九州大学药学部(教育部访问学者)  2001.06-2003.02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副院长,中药药理教研室主任,教授  2003.02-至今 中国药科大学图书馆馆长,中药药理教研室主任,教授  取得的主要科研教学成果:  1)抗老年性痴呆药千金定志胶囊的研制,江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社会发展基金项目鉴定报告书,1999年12月,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第一负责人  2)抗老年性痴呆药千金定志胶囊,2001年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批件,第一负责人  3)《中药药理学》课程获2002年江苏省高等学校一类优秀课程,第一负责人  4)普伐他汀钠、普伐他汀钠胶囊、普伐他汀钠片,2003年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批件,第二负责人  电子邮箱:shipingma@hotmail.com  spma@cpu.edu.cn
  • 奚涛 【男】
  • 奚涛 男,1956年10月3日出生,祖籍上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药科大学生物技术中心和海洋药物中心主任。主要兼职:国家新药审评专家,卫生部特殊食品审评专家,江苏省新药审评专家;江苏省药学会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江苏省药理学会理事等。农工药大支部主委。   1992年7月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药理专业,获博士学位。1993年7月~1995年6月于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5年6月~1997年6月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深造;1997年8月至今于中国药科大学工作。  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为分子药理学和海洋药学。
  • 孔令义
  • 姓名:孔令义    性别:男  职称:博士生导师  学院:中药学院  研究方向:中药和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测定、结构修饰、生物转化、全合成和构效关系研究  孔令义博士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首席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并兼任我校中药学院院长和中药研究所所长、“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中药和天然药物现代化工程”的项目负责人。  孔令义教授1992年在沈阳药学院药物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94年中国药科大学博士后出站留校任教,1998年至1999年在日本名城大学药学部任高级访问学者,2009年在日本九州大学药学部任客座教授。研究领域为中药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中药和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测定、结构修饰、生物转化、全合成和构效关系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新药开发的基础研究,近年来在上述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在全国中药学学科有重要影响的突出成绩。他主持完成和正在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医药技术创新博士项目、江苏省青年科技基金、国家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中之重一级项目、国家“863”重大专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从白花前胡、紫花前胡、大戟、地锦草、淫羊藿等40余种中药中分离鉴定了2000余个化合物,其中300余个为新化合物,并对一些重要化合物进行了结构修饰、生物转化和全合成研究,发现了一些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新化合物。在《Organic Letters》、《Tetrahedron》、《Tetrahedron Letters》、《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Phytochemistry》、《Planta Medica》、《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Biological and Pharmaceutical Bulletin》、《Heterocycles》、《Chinese Chemical Letters》、《药学学报》、《植物学报》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出版著作7部,申请专利5项。上述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并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作为一位长江学者和我校中药学学科的首席学科带头人,孔令义教授十分重视教学工作,是国家精品课程(本科生)《天然药物化学》和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高等波谱解析》的课程负责人。他授课深入浅出,善于将复杂的科学问题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的好评。孔令义教授是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至今已培养博士生25名,硕士生62名。  孔令义教授在科研和教学中取得的突出成绩使他在我国中药学界具有较大影响。他被当选为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药质量标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新技术促进会理事、中国植物学会中药和植物药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药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梁敬钰
  • 姓名:梁敬钰    性别:男  职称:博士生导师  学院:中药学院  研究方向:1)天然抗肿瘤药物的研发;2)天然抗糖尿病药物的研发;3)天然抗肝炎药物的研发  梁敬钰,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历任讲师、副教授、硕导、教授、博导;天然药化教研室实验室主任、天然药化教研室副主任、天然药化教研室主任、校科研处副处长、中药学院副院长兼天然药化教研室主任。1977年化学制药专业毕业;1986年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天然药化专业)研究生毕业,理学硕士,留校任教至今。主讲本科课程、硕士生课程和博士生课程多门。1983年起从事天然物和中药中的活性物质研究和开发,主要研究方向:1)天然抗肿瘤药物的研发、2)天然抗糖尿病药物的研发、和3)天然抗肝炎药物的研发。1990年至1992年在美国VPI§SU大学(地点:Blacksburg,VA)进行天然抗癌药物紫杉醇等抗癌药物研究,为高级副研(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2001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地点:Tucson, AZ)进行“抗前列腺癌复方天然药的合作研究,为访问研究科学家(Visiting Research Scientist)。1993年作为中国专家到危地马拉参加联合国UNIDO召开的“世界药用植物工业化利用-专家组会议”,进行学术交流。1994年,作为国家派出的“印度传统药考察团”的天然药物专家(兼任翻译),到印度进行印度传统药物考察及学术交流。作为中国药科大学代表团成员,数次以教授身分,对日本有关大学进行校际访问和学术交流。主持、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及企业合作科研项目),已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著、专利100余篇,其中多篇次被SCI(EI)收载;编写高校教材、专业著作等8部,其中担任主编和副主编各1和3部。  1983年开始一直在国内和美国从事紫杉醇、红豆杉的化学及其活性成分研究和开发,取得“新一代紫杉醇类前体药物研究” 重大成果,已获得美国发明专利授权。率先进行红豆杉的综合利用研发,“红豆杉中抗糖尿病的天然活性成分研发”已经取得重大成果,将在此基础上创制高效低毒的抗糖尿病天然新药,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项(都是排名第一)和PCT国际发明专利(排名第一),中国发明专利1项和欧洲专利已获授权。抗肝炎复方中药 “茵白肝炎胶囊”的新药研究,已获国家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  部分社会兼职  1)国家新药审评专家  2)国家保健食品审评专家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  4)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药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5)江苏省新药评审专家、江苏省“三药基金”审评专家  6)江苏省医药重大专项评审专家  7)福建省医药重大专项特邀评审专家  8)广东省粤港关键领域(医药)重大突出项目特邀审评专家  9)镇江市医药重大专项特邀评审专家  10)《中国药科大学学报》和《药学服务与研究》两专业期刊的编委。  11)CCL(Chinese Chemical Letter)专业期刊的审稿专家  12)《中国天然药物》专业期刊的审稿专家  13)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一届新型制剂(中药)专业委员会理事
  • 叶文才
  • 姓名:叶文才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3年  职称:教授     学院:中药学院  研究方向:1. 中药及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 2. 天然产物来源的创新药物研究。  叶文才,男,1962年出生,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979年9月~1983年7月于南京药学院中药学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3年8月~1988年10月在安徽芜湖中医学校任教; 1988年11月~1997年7月在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任教,先后任讲师、副教授; 1997年8月~2001年10月在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 2001年12月起任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直从事中药及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研究工作,在对100余种中药及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过程中,发现了2000余个天然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400余个、新骨架结构化合物20余类)及一些新药先导化合物。先后主持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广东省政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国家“十五”和“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广州市重大科技专项等科研项目40余项。已发表研究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60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36项(其中14项已授权)、参编著作10部,获一类和新五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批件各1项,在研一类中药新药1项。讲授了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已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50余名。  曾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及江苏省333新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入选者,获中国药学发展奖(地奥)中药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广东省丁颖科技奖、2006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为2006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年度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1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现兼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化学与资源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药及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8种专业学术期刊编委。  近五年代表性论著  [1] Tian H.-Y., Wang L., Zhang X.-Q.,Wang Y., Zhang D.-M., Jiang R.-W., Liu Z., Liu J.-S., Li Y.-L., Ye W.-C.* Bufogargarizins A and B, two novel 19-norbufadienolides with unprecedented skeletons from the venom of Bufo bufo gargarizans, Chemistry – A European Journal, 2010, 16: 10989-10993  [2] Shao M., Wang Y., Liu Z., Zhang D.-M., Cao H.-H., Jiang R.-W., Fan C.-L., Zhang X.-Q., Chen H.-R., Yao X.-S., Ye W.-C.* Psiguadials A and B, two novel meroterpenoids with unusual skeletons from the leaves of Psidium guajava, Organic Letters, 2010, 12(21): 5040-5043.  [3] Zhao B.-X., Wang Y., Zhang D.-M., Jiang R.-W., Wang G.-C., Shi J.-M., Huang X.-J., Chen W.-M., Che C.-T., Ye W.-C.* Flueggines A and B, two new dimeric indolizidine alkaloids from Flueggea virosa, Organic Letters; 2011, 13 (15):3888-3891.  [4] Ouyang S., Wang L., Zhang Q.-W., Wang G.-C., Wang Y., Huang X.-J., Zhang X.-Q., Jiang R.-W., Yao X.-S., Che C.-T., Ye W.-C.* Six new monoterpenoid indole alkaloids from the aerial part of Gelsemium elegans, Tetrahedron, 2011, 67 (26): 4807-4813.  [5] Yu B., Guan M., Peng Y.-H., Shao Y., Zhang C., Yue X.-P., Zhang J., Yang H., Zou H.-J., Ye W.-C.*, Wan J.* and Zhang W.* Copy number variations of IL-17F, IL-21 and IL-22 are associated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rthritis & Rheumatism, 2011, DOI: 10.1002/art.30595  E-mail: chywc@yahoo.com.cn
  • 蒋建勤
  • 姓名:蒋建勤    性别:女  职称:教授     学院:中药学院  研究方向:中药及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和天然产物结构改造、全合成  学习、工作经历  1978.10-1982.6 苏州大学化学系 本科生  1983.9-1986.7 广西师范大学化学系 硕士生  1984.9-1985.1 中国药科大学 代培养硕士生  1985.2-1986.6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代培养硕士生  1998.9-2002.6 中国药科大学 在职博士生  1986.7-现在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教师  2009.7-2009.12 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 合作研究  课题资助:  美丽红豆杉素 A 和B的全合成, 蕨类植物化学分类学研究(两个课题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主要参加者,已完成)  降血糖活性成分仙人掌素A的构效关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课题负责人, 已完成)  消脂益肝饮中药精制颗粒的研制(江苏省科技厅资助项目,主要参加者, 已完成)  芦笋甾体皂苷成分抗肿瘤构效关系及作用机理深入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30701084,主要参加者)  中药材生长过程中化学成分动态变化与生物活性的相关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30830116,2009.1-2012.12,参加者)  补阳还伍汤的研究(香港大学应用研究种子基金,200707160007,负责人之一)  AA的提取工艺研究(横向合作课题)  荷叶莲子开发工艺研究(横向合作课题)  组是马康高尿酸血症有效成分和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课题负责人)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与物质资源库关键技术”(国家科技部十一五重大专项,参加)  研究生培养  已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30余名  著作 情 况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40篇, 其中核心期刊33篇,SCI论文9篇(含已接收年内发表2篇),累计影响因子:10.132  近期代表性论文  1.王新为、张建烽、蒋建勤等,“四妙勇安汤乙醇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的分离研究”,中草药,36(3):352,2005。  2.张云天、蒋建勤*、张思访等,“HPLC法测定仙人掌中仙人掌醇的含量”,海峡药学,18(3): 49, 2006  3.Jianqin Jiang* , Yan-fang Li, Two Novel C29-5β- Sterols from the Stems of Opuntia dilleni,I, Steroids 71: 1073-1077; .2006  4 Wei-Xin Sun, Qiang Zhang and Jian-Qin Jiang*,A New Compound from Daphne giraldii Nitsche,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17(8): 1054, 2006,  5.Yun-Tian ZHANG , Jian-Qin JIANG* Alkaloids from 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Aristolochiaceae) , Helvetica Chimica Acta . 89(11 ), 2006  6 Wei-Xin Sun, Qiang Zhang and Jian-Qin Jiang*,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Daphne giraldii Nitsch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48(12): 1498-1501; 2006.  7. Qiang Zhang , Jian-Qin Jiang* ; “A New Bicoumarin from Daphne giraldii”, 中国天然产物,5 (4),251,2007。  8.Qiang Zhang , Nan Ye , Wei-Xin Sun , Ke-Ming Zhang , Jian-Qin Jiang *; “Phytochemical investigation of Daphne giraldii Nitsche (Thymelaeaceae) ”,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 36(2008), 63-67。  9. 毛燕妮、蒋建勤*等; “HPLC法测定荷叶中的含量”,海峡药学,19(3),41, 2007  10.Xuhong Duan, Jianqin Jiang*, “A new benzylisoquinoline alkaloid from stems of Nelumbo nucifera.”,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19(2008),308-10.  11. Jing Lei; Shi-Hui Qian﹡; Jian-Qin Jiang﹡; “Two new flavone glycosides from the seeds of Impatiens balsamina L.”,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 2010, 12(12):1033–1037.
  • 陈莉 【女】
  • 姓名:陈莉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67年6月  职称:教授     学院:中药学院  研究方向:抗肿瘤药物、抗肝炎药物、抗心脑血管疾病药物、抗结核药物及抗神经系统疾病药物, 活性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  陈莉,女,1967年6月出生。博士,药物化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药学会会员,九三学社社员,入选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部同行评审专家,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等杂志审稿人。  1988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山东医学科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近期入选国家公派专项出国留学项目(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将于2012年3月-2013年2月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校区(University of Illinois Chicago)从事访问学者研究。  自1996以来,任教于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化教研室,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承担博士生课程“天然药物化学选论”,硕士生课程“中药化学”、“高等波谱解析”及本科生课程“天然药物化学”、“专业英语”等的教学。是国家精品课程“天然药物化学”主讲教师之一,主持并完成校级教改课题一项。任硕导以来,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21名,已毕业6名,在读15名。  主要奖励、荣誉  1. 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2. 国家精品课程主讲教师(排名第四)  3. 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4. 中国药学会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交流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主持及参与的基金和人才计划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型NO/五环三萜杂合物的分子构建及生物活性评价(No.2097210,主持)  2.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NO的抗肝癌三萜衍生物分子设计及活性相关性(No.BK2009302,主持)  3. 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项目:NO供体型白桦酯酸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主持)  4. 天津市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计划资助项目重点项目:新型肝靶向性三萜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No.JCZDJC21400,第二)  5. “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新型抗血栓和脑缺血候选药物ZJM-289的研究(参加)  近期代表作  1. Chen L, Zhang YH, Kong XW, Lan E, Huang ZJ, Peng SX, Kaufman DL, Tian JD. Design, synthesis, and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of nitric oxide releasing derivatives of oleanolic acid [J]. J  Med Chem 2008, 51, 4834-4838. (IF 4.898)  2. Chen L, Zhang YH, Kong XW, Peng SX, Tian JD.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nitric oxide-releasing derivatives of oleanolic acid as inhibitors of HepG2 cell apoptosis [J]. Bioorg Med Chem Lett 2007, 17, 2979-2982. (IF 2.604)  3. Zhangjian Huang, Yihua Zhang, Li Zhao, Yongwang Jing, Yisheng Lai, Luyong Zhang, Qinglong Guo, Shengtao Yuan, Jianjun Zhang, Li Chen, Sixun Peng, Jide Tian. Synthesis and anti-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of new nitric oxide-releasing glycosyl derivatives of oleanolic acid, Org Biomol Chem 2010, 8:632-639. (IF 3.762)  4. Chen L, Qiu W, Tang J, Wang ZF, He SY. Synthesis and bioactivity of novel nitric oxide-releasing ursolic acid derivatives [J]. Chin Chem Lett 2011, 22 (4): 413-416. (IF 0.775)  5. Chen L, Zhu ZF, Meng F, Xu CS, Zhang YH. Synthesis and cytotoxicity of oleanolic acid/N-aryl-N-hydroxyguanidine hybrids [J]. Chin J Nat Med, 2010, 6: 436-440.  6. Chen L, Meng F, Wang ZF, Zhang YH. Synthesis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novel oleanolic acid-nitrate conjugates [J]. J China Pharm Univ, 2010, 6: 487-492.  7. Chen L, Shang J, Wang ZF, Zhang YH, Tian JD.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nitrate-oleanolic acid hybrids as inhibitors of HepG2 cell apoptosis [J]. Acta Pharm Sin 2010, 12: 1516-1522.  8. Yang JB, Chen L, Su GQ, Reng Y. Synthesis and tubulin polymerization inhibitory activity of osthol stilbene rerivatives[J]. J China Pharm Univ, 2011,2: 107-111  E-mail:chenliduo12@gmail.com    chenliduo@sohu.com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央路童家巷24号
  • 电话:
    (%u0030%u0032%u0035)%u0038%u0036%u0031%u0038%u0035%u0032%u0038%u0031
相关推荐
桂林理工大学师资好不好,桂林理工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南民族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南民族大学师资怎么样 云南财经大学师资好不好,云南财经大学师资怎么样 甘肃政法学院师资好不好,甘肃政法学院师资怎么样 云南农业大学师资好不好,云南农业大学师资怎么样 四川农业大学师资好不好,四川农业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