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南京大学

[切换城市]
南京站> 南京教育> 南京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信息

中国药科大学

英文名: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简称:“中国药大”,“CPU” 所在地:南京 院校代码:10316 类型:理科类/文科类/医药类/211/考研院校

211工程985工程教育部直属院校自主招生卓越计划
  • 中国药科大学师资怎么样, 中国药科大学师资好不好

截止2015年,在职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84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占85%;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27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08人;博士生导师109人,硕士生导师268人。现有德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6人、“万人计划”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培养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5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5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德国科学院院士
彭司勋
王广基
来茂德
国家级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
负责人
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团队
高向东
药物化学教学团队
尤启冬
药学生物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
姚文兵

  • 王亚楼
  • 性名:王亚楼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7年  职称:副教授  学院:药学院  方向:抗糖尿病药物和抗肿瘤药物合成和化学合成药物的工艺研究。  王亚楼,男,1957年出生,理学硕士,副教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理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获理学硕士学位;1995年日本近畿大学访问学者一年;1996年至今任中国药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药物合成反应和化学制药工艺学等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Synthetic Communication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一项,完成国家二类新药依达拉奉和医药化工中间体等项目多项。
  • 王进欣
  • 姓名:王进欣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71年  职称:教授  学院:药学院  研究方向:以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为先导的新药基础研究和手性药物合成研究  王进欣,女, 1971年出生,教授,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2年7月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化学制药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3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获有机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8月在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5年7月出站,留校任教于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教研室。主要研究方向:以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为先导的新药基础研究和手性药物合成研究。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产物藤黄酸的化学生物学研究,在以藤黄酸为先导化合物的抗肿瘤新型药物、构效关系及其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方面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目前开展项目为具有良好药用价值的天然产物Mangostin的化学合成及药学相关性研究和药物合成工艺开发研究。  近年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培育项目、江苏省博士后资助计划基金以及横向课题等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SCI、SCI-E以及省级核心期刊已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近20篇,授权专利3项。2008年度被共青团江苏省委授予“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同年度本人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  联系方式:jinxinwang@163.com
  • 薛晓文
  • 姓名:薛晓文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71年  职称:副教授 学院:药学院  研究方向:抗肿瘤药物研究;抗血栓药物研究;药物新合成路线的设计与开发;天然产物合成研究  薛晓文,博士,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研室副教授,主要从事有机化学以及药物化学领域的研究。2005年毕业于美国迈阿密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Ph.D.)。2005-2006年美国迈阿密大学化学系博士后。2006年9月回到中国药科大学工作。美国化学会会员。在化学领域的权威杂志美国化学会志(The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以及有机化学杂志(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等上发表了多篇SCI论文。  主要论著:  1.Lei Yang, Xiaowen Xue,* Yihua Zhang, “Simple and Efficient Synthesis of Belinostat”, Synthetic Communications, in publication.  2.Xueqing Zhao,* Weiping Zhuang, Dongsheng Fang, Xiaowen Xue,* Jingming Zhou, “A Highly Efficient Conversion of Primary or Secondary Alcohols into Their Fluorides with n-  Perfluorobutanesulfonyl Fluoride-Tetrabutylammonium Triphenyldifluorosilicate”, Synlett 2009, 779.  3.Benjamin W. Gung,* Xiaowen Xue and Zou Yan, “Enthalpy (H) and Entropy (S) for ∏-Stacking Interactions in Near-Sandwich Configurations: Relative Importance of Electrostatic, Dispersive, and Charge-Transfer Effects”, J. Org. Chem. 2007, 72, 2469.  4.Benjamin W. Gung,* Mehul Patel and Xiaowen Xue, “A Threshold for Charge-Transfer Effects in Aromatic Interactions? Quantitative Study of π-Stacking Interactions ”, J. Org. Chem. 2005, 70, 10532.  5.Benjamin W. Gung,* Xiaowen Xue and Hans J. Reich, “Off Center Oxygen-Arene Interactions in Solution: A Quantitative Study”, J. Org. Chem. 2005, 70, 7232.  6.Benjamin W. Gung,* Xiaowen Xue and Hans J. Reich, “The Strength of Parallel-Displaced Arene-Arene Interactions in Chloroform”, J. Org. Chem. 2005, 70, 3641.  7.Benjamin W. Gung,* Xiaowen Xue, Nina Knatz, and James A. Marshall, “Addition of chiral allenylzinc reagent to acetaldehyde: diastereotopic cyclic transition states with a tetrahedral zinc atom located by ab initio an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Organometallics 2003, 22, 3158.  8.Benjamin W. Gung,* Xiaowen Xue, and William R. Roush, “The origin of diastereofacial control in allyboration reactions using tartrate ester derived allylboronates: attractiv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Lewis acid coordinated aldehyde carbonyl group and an ester carbonyl oxygen”, J. Am. Chem. Soc. 2002, 124, 10692.  9.Benjamin W. Gung* and Xiaowen Xue, “Asymmetric transition states of allylation reaction: an ab initio molecular orbital study”, Tetrahedron: Asymmetry 2001, 12, 2955.
  • 孙丽萍 【女】
  • 姓名:孙丽萍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65年10月  职称:教授  学院:药学院  研究方向:药物化学及组合化学,研究内容包括生物活性小分子的设计与合成,侧重于抗肿瘤蛋白酶抑制剂的设计与合成及化学生物学研究;以及有机小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学研究。  孙丽萍,女,1965年10月出生,博士,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教授。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88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1991年在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04年在香港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 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化学生物学和组合化学,2006年1月至2006年8月香港科技大学做助理研究员,2006年底至今在中国药科大学任教。  承担科研项目:  1. 几种含氮杂环的固相组合合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20742003)  2. 新型基于多靶点的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抑制剂的设计、组合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872181)  承担课程:药物合成反应,化学生物学选论  主要研究论文:  1.Dan Xu, Xianfang Xu, Zongliang Liu, Li-Ping Sun and Qidong You, “A general and efficient synthesis of 2-substituted oxazolopyridines” Synlett 2009, 1172-1175.  2.Li-Ping Sun and Wei-Min Dai, “An engineered linker capable of promoting on- resin reactions for microwave-assisted solid-phase organic synthesis” Angew. Chem. Int. Ed. 2006, 45, 7255-7258.  3.Jun Wang, Mahesh Uttamchandani, Li-Ping Sun, Shao Q. Yao, “Activity-based high-throughput profiling of metalloprotease inhibitors using small molecule microarrays”, Chem. Commun. 2006, 717-719.  4.Li-Ping Sun, Xiang-Hong Huang, and Wei-Min Dai, “Stepwise and one-pot cross-coupling-heteroannulation approaches toward 2-substituted C5-, C6-, and C7-nitroindoles” Tetrahedron 2004, 60, 10983-10992.  5.Wei-Min Dai, Dian-Shun Guo, Li-Ping Sun, and Xiang-Hong Huang, “Microwave-assisted solid-phase organic synthesis (MASPOS) as a key step for an indole library construction” Org Lett. 2003, 5, 2919-2922.  6.Wei-Min Dai, Li-Ping Sun and Dian-Shun Guo, “Chemistry of aminophenols. Part 2: A general and efficient synthesis of indoles possessing a nitrogen substituent at C4, C5, C6, and C7 positions” Tetrahedron Lett. 2002, 43, 7699-7702.  7.Li-Ping Sun, Shang-Zhen Zheng, and Xu-Wei Shen, “The flavonoids from Polygonum aviculare” Indian J. Chem. 2002, 41B, 1319-1320.  8.Wei-Min Dai, Dian-Shun Guo and Li-Ping Sun, “Chemistry of aminophenols. Part 1: Remarkable additive effect on Sonogashira cross-coupling of 2-carboxamidoaryl triflates and application to novel synthesis of indoles” Tetrahedron Lett. 2001, 42, 5275-5278.  专著教材:  参编专著:化学化工信息及网络资源的检索与利用(第二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5月)
  • 张惠斌
  • 姓名:张惠斌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64年12月  职称:博士生导师  学院:药学院  研究方向:心脑血管和抗糖尿病药物研究  张惠斌,博导,研究员,博士,1964.12出生,1984年获得中国药科大学制药化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药物化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得博士学位。1989年获硕士学位后,在中国药科大学新药研究中心一直从事新药研究和开发工作。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项目,负责完成3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药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基础研究项目中,依据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早老性痴呆等疾病复杂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的构效关系,进行新药分子设计及合成,以寻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具有专业进行新药发现和开发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负责和协助负责药物化学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和研究工作。关注并熟悉历年来世界上市的新药情况,熟悉我国新药研究状况。负责撰写和申请专利9项,并自行进行专利修改,已获得授权专利3项,发表论文50-60篇。  主要论文:  1.Huibin Zhang, Yaan Zhang, Guanzhong Wu, Jinpei Zhou, Wenlong Huang *, Xiaowen Hu,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sulfonylurea and thiourea derivatives substituted with benzenesulfonamide groups as potential hypoglycemic agents , 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 2009, 19(6), 1740-1744  2.Hui Bin Zhang, Yu Shi Chi, Wen Long Huang, Shuai Jian Ni. Total synthesis of human urotension-II by microwave-assisted solid phase method.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2007, 18 : 902–904.  3.Hai Qian, Wei Chen, Xiaoyan Zhang, Huibin Zhang, Jinpei Zhou, Wenlong Huang, Jing Jin and Dongyan Dai.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Dihydroisoquinoline-2(1H)-Carbothioamide Derivatives as TRPV1 Antagonists. Letters in Drug Design & Discovery, 2010, 7(4), 235–237.  4.Yushi Chi, Huibin Zhang*, Wenlong Huang, Jinpei Zhou, Yinghong Zhou, Hai Qian, Shuaijian Ni. Microwave-assisted solid phase synthesis, PEGyla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studies of glucagon-like peptide-1(7–36) amide,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2008, 16 (16),7607-7614  5.Jinpei Zhou, Xiaowen Hu, Huibin Zhang, Hai Qian, Wenlong Huang, Fan Qi and Yanchun Zhang.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5,6-Dihydro-benzo[c] acridin-7-ol Derivatives as Anti-  Alzheimer’s Disease Drugs. Letters in Drug Design & Discovery, 2009,6(8): 623-628  6.Jinpei Zhou, Huibin Zhang, Hai Qian, Liang Lin, Wenlong Huang and Shuaijian Ni.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Aromatase Inhibitors. Letters in Drug Design & Discovery, 2009,6(3): 181-185  7.Chi, Yushi; Zhang, Huibin*; Zhou, Jinpei; Huang, Wenlong; Ni, Shuaijian, Microwave-Assisted Solid Phase Synthesis of GLP-1-Analogues, Letters in Organic Chemistry, 2008 5(5),399-402(4)  8.Yu Li, Hui-bin Zhang*, Wen-long Huang, Yun-man Li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tetrahydroisoquinoline derivatives as potential multidrug 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s in cancer,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 2008, 18(12),3652-3655  9.Jing Li, Wenlong Huang, Huibin Zhang*, Xinyang Wang, Huiping Zhou. Synthesis of andrographolide derivatives and their TNF-α and IL-6 expression inhibitory activities,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 15 December 2007,17(24) , 6891-689  负责的科研项目主要有:  1.2009.9-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G004抗TXA2受体介导的心血管并发症机制及受体作用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30973638。  2.2009.7- 主持国家重大专项“新型降血糖药物G004的研究开发”。  3.2007.9-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穿心莲内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抑制COX-2,TNF-a及IL-6表达的生物活性研究”。  4.2003-2006 第二负责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兼有心血管作用的降糖药物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项目编号2003AA2Z3530。  5.负责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抗早老性痴呆新药和药理学研究”,BK97080。  6.负责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格列美脲及其类似物的合成和降糖活性研究”,BS 99100。  7.负责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 “肠道易激性综合症治疗药Zelmac的临床研究”,BS 2000092.
  • 赖宜生
  • 姓名:赖宜生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4年12月  职称:博士  学院:药学院  研究方向:1.药物化学:新型抗炎药物、抗肿瘤药物和心脑血管药物研究。  2.有机合成化学:天然活性产物的全合成及其结构修饰与改造研究。  赖宜生,男,中国药科大学新药研究中心,药物化学博士,研究员,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Archiv der Pharmazie等杂志审稿人。  1991年毕业于重庆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靶向酪氨酸激酶的新型小分子药物设计与合成、基于NO信使分子调控及天然活性产物的抗炎、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的创新药物研究。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SCI论文35篇,参编出版《药物化学进展》、《中国药学年鉴》专著4部,申请发明专利21项,其中9项已获得授权。  近年来主持和参加3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1项浙江省长三角科技联合攻关项目,1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至今已培养11名硕士研究生,其中1名毕业生于高校工作,7名于先声药业等医药公司研发部工作,3名赴香港、澳门、法国攻读博士学位,2名学生获“巴斯夫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和“先声药业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目前在读研究生15名。  部分科研项目  1.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新型抗肝癌候选药物ZCVI4-2的研究(2009ZX09103-090,项目主持)  2.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新型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ZLJ-601的研究(2009ZX09103-098,项目主持)  3.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新型抗血栓和脑缺血候选药物ZJM-289的研究(2009ZX09103-095,项目参与)  4.浙江省长三角科技联合攻关项目:新型抗肝癌药ZCVI4临床前研究(2005E60011,项目参与)  5.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新型靶向性抗肝癌药物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20070316007,项目参与)  6.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甘草次酸结构为模板的类药分子构建和抗肿瘤活性研究(BK2011626,项目主持)  代表性论文  1.Feng Cao, Jinghao Jia, Zhi Yin, Yahan Gao, Lei Sha, Yisheng Lai*, Qineng Ping*, and Yihua Zhang. Ethylene glycol-linked amino acid diester prodrugs of oleanolic acid for PepT1-mediated transport: synthesis,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and pharmacokinetics. Mol. Pharmaceut. 2012, 9(8): 2127-2135. (IF: 4.782)  2.Hui Xing, Ye Zhang, Yisheng Lai*, Yongwen Jiang, Dawei Ma*. Synthesis of symmetrical and unsymmetrical N,N'-diaryl guanidines via copper/N-methylglycine-catalyzed arylation of guanidine nitrate. J. Org. Chem. 2012, 77(12): 5449-5453. (IF: 4.450)  3.Ye Zhang, Hui Xing, Weiqing Xie*, Xiaolong Wan, Yisheng Lai*, Dawei Ma*. Asymmetric bromo-hydroxlation of C-C double bond catalyzed by quinine-derived catalyst. Adv. Synth. Catal. 2012 (accepted) (IF: 6.048)  4.Ye Ding, Zhangjian Huang, Jian Yin, Yisheng Lai, Shibo Zhang, Zhiguo Zhang, Lei Fang, Sixun Peng, Yihua Zhang*. DDQ-promoted dehydrogenation from natural rigid polycyclic acids or flexible alkyl acids to generate lactones by a radical ion mechanism. Chem. Commun. 2011, 47, 9495-9497. (IF: 6.169)  5.Yong Ling, Xiaolei Ye, Zhenzhen Zhang, Yihua Zhang*, Yisheng Lai, Hui Ji*, Sixun Peng, Jide Tian. Novel nitric oxide-releasing derivatives of farnesylthiosalicylic acid: synthesis and evaluation of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J. Med. Chem. 2011, 54, 3251-3259. (IF: 5.248)  6.Li Chen, Qian Zhao, Xuliang Wang, Ran You, Yihua Zhang, Hui Ji*, Yisheng Lai*. ZLJ-6, a novel COX/5-LOX inhibitor, attenuates TNF-α-induced endothelial E-selectin, ICAM-1 and VCAM-1 expression and monocyte-endothelial interactions via a COX/5-LOX-independent mechanism. Vasc. Pharmacol. 2011, 55(5-6): 135-142. (IF: 2.174)  7.Yisheng Lai*, Lin Ma, Wenxing Huang, Xing Yu, Yihua Zhang, Hui Ji*, Jide Tian.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3-[4-(amino/methylsulfonyl)phenyl] methylene-indolin-2-one derivatives as novel COX-1/2 and 5-LOX inhibitors. Bioorg. Med. Chem. Lett. 2010, 20, 7349-7353. (IF: 2.650)  8.Xiaolei Ye, Wu Zhou, Yongqi Li, Yihua Sun, Yihua Zhang, Hui Ji*, Yisheng Lai*. Darbufelone, a novel anti-inflammatory drug, induces growth inhibition of lung cancer cells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Cancer Chemoth. Pharm. 2010, 66, 277-85. (IF: 2.759)  9.Yisheng Lai*, Lihong Shen, Zhenzhen Zhang, Wenqing Liu, Yihua Zhang, Hui Ji*, Jide Tian.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furoxan-based nitric oxide-releasing derivatives of glycyrrhetinic acid as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gents. Bioorg. Med. Chem. Lett. 2010, 20, 6416-6420. (IF: 2.650)  10.Liwen Li, Hui Ji, Liang Sheng, Yihua Zhang, Yisheng Lai*, Xiaorong Chen. The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of ZLJ-6, a novel dual cyclooxygenase /5-lipoxygenase inhibitor. Eur. J. Pharmacol. 2009, 607, 244-250. (IF: 2.585)  发明专利  1.赖宜生,沙磊,缪泽鸿,张奕华,宦霞娟,丁健. 一种具有1, 12-二烯-3-酮骨架的甘草次酸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及医药用途, ZL201110131028.5  2.赖宜生,龙文艳,赖忠辉,沙磊,季晖,游然,谭佳妮,洪浩,赖金娥,张奕华. 一种甘草次酸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及医药用途,申请号:201210153921.2  3.张奕华,谷小珂,彭晖,赖宜生,唐孝波,任志广,彭司勋. 一种烷氧基二苯并吖庚因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医药用途, 公告号:CN102532150A  4.赖宜生,刘文清,张之昊,季晖,张奕华,崔冉,叶小磊,李月珍. 一氧化氮供体型胆汁酸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及医药用途, 公告号:CN 102153610 A  5.黄张建,张奕华,爱德华•克瑙斯,赖宜生,彭司勋. 一氧化氮供体型谷胱甘肽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医药用途, 公告号:CN102627685A  6.赖宜生,桂力,赖忠辉,贾京浩,赵振平,杨红双,刘舞扬,张奕华. 一种红根草邻醌的合成方法, 公告号:CN102070431A  7.张奕华,何黎琴,赖宜生,付俐,蒋凌舟,王效山. 一种藤黄酸氨基醇酯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医药用途, 公布号:CN102424683A  8.赖宜生,王振国,申利红,张奕华,季晖,叶小磊,李月珍. 新的甘草次酸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医药用途,公布号:CN101775059A  9.张奕华,王旭亮,凌菁菁,季晖,赖宜生,彭司勋. 一种3-取代苯并[c]呋喃酮的硫代、硒代同系物、其制备方法及医药用途, 公布号:CN102267977A  10.赖宜生,黄文星,季晖,张奕华,李月珍,马琳,王振国,虞兴. 对氨磺酰基苯亚甲基环酮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ZL20091023483.6  11.张奕华,王旭亮,凌菁菁,季晖,赖宜生,彭司勋. 一种苯甲酸异山梨醇酯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医药用途, 公布号:CN102225940A  12.赖宜生,黄文星,季晖,张奕华,虞兴,刘文清,马琳,李月珍. 具有抗炎活性的2-吲哚酮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医药用途, ZL201010508245.7  13.张奕华,丁晔,赖宜生,张士薄,黄张建,彭司勋. 一类五环三萜-13,28-内酯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公告号:CN102079772A  14.张奕华,丁晔,赖宜生,张士薄,黄张建,彭司勋. 一种齐墩果酸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及用途, 公告号:CN102070697A  15.张奕华,凌勇,赖宜生,叶小磊,季晖,彭司勋. 一氧化氮供体型法尼基硫代水杨酸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医药用途,ZL201010146029.2  16.张奕华,赖宜生,黄张建,张陆勇,袁胜涛,静永旺,陈莉,田季德,彭司勋. 糖基化修饰的一氧化氮供体型齐墩果酸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用途,ZL200810196043.6  17.张奕华,赖宜生,石卫兵,季晖,李永齐,彭司勋. 一氧化氮供体型替米沙坦衍生物、制备方法及其医药用途,公告号:CN 101134745 A  18.季晖,赖宜生,李立文,敖桂珍,张奕华,彭司勋,陈颖. 咪唑酮类化合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用途,ZL200810020417.9  19.张奕华,黄张建,赖宜生,丁晔,彭司勋. 一种制备偶氮鎓二醇钠盐的方法,ZL200810020204.6  20.张奕华,闵真立,庄 佩,季 晖,赖宜生,彭司勋. 一氧化氮供体型丁基苯酞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及医药用途,ZL200810024874.5  E-mail:lcpu333@yahoo.com.cn
  • 张大永
  • 姓名:张大永  性别:男  职称:教授   学院:药学院  研究方向:医药、农药及其中间体等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工艺研究及工业化途径研究等  张大永(Zhang Da-yong),男,汉族,安徽省合肥人。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立体有机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抓捕业,获博士学位),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培养对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农业部国家兽药评审专家,无锡马山国家生命科学园管委会副主任,曾任职于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现任职中国药科大学新药研究中心,主持多项省级、国家级各种研究、攻关项目及企业联合研究、开发项目,已发表多篇SCI研究论文,申请发明专利多项。目前已拥有近2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团队,主要从事于医药、农药及其中间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以及工业化批量生产。  任课和指导学生情况  长期担任《有机化学》、《精细有机合成》、《药物化学》、《药物设计》等本科基础、专业课教学工作,以及《高等药物化学选论》、《药物立体化学》等硕、博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多名本科生毕业实践、创新实践项目、开放性实验及研究生学位论文。  科研简历  近年主要研究兴趣:  (1)抗肿瘤和抗炎症药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以紫杉烷(taxane)类、松香烷(abietane)类、ent-贝壳杉烷 (kaurane) 类、ent-贝叶烷 (beyerane) 类、半日花烷 (labdane) 类、克罗烷(clerodane)类、罗汉松烷(podocarpane)类、青霉烷(gibberellane)类以及典型大戟科(euphorbiaceae)和瑞香科(thymelaeaceae)大环二萜(macrocyclic deterpene)类等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天然二萜类化合物为先导,采用廉价易得的原料实现对目标化合物的全合成或深度结构修饰、改造,旨在寻找具有更高生物活性的新治疗药物。  (2)立体有机化学:采用天然“手性池(Chiral pool)”化合物,如萜类、氨基酸、糖类化合物等作为原料来源,通过衍生得到手性配体,再与过渡金属及稀土金属络合形成手性多齿配合物催化剂,进行多种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并运用到具有药物活性的天然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修饰和改造中。  (3)农药研究:新农药化学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旨在寻找到高效、低毒、活性更好的实体化合物用于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抗藻等。  (4)天然活性化合物及其活性成分的提取:采用超临界技术以及化学分离技术实现对天然活性化合物单体以及浓缩膏的分离萃取和制备,以应用于医药、农药、保健品以及化妆品等领域。  (5)医药、农药及其中间体等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工艺研究及工业化途径研究。  具有多年从事于应用开发研究经验,已开发成功的品种几十项,主要代表产品有:(1)医药:抗病毒药物法昔洛韦(Famciclovir)、喷昔洛韦(Penciclovir)和抗尿酸药物苯溴马隆(Benzbromarone)等;(2)农药:卫生用杀虫剂高顺富右旋拟除虫菊酯(Permethrin);锐劲特(Fipronil)、溴虫腈(Chlorfenapyr)和虫酰肼(Tebufenozide);除草剂甲基磺草酮(Mesotrione)、异恶唑草酮(Isoxaflutole)、烟嘧磺隆(Nicosulfuron)、玉嘧磺隆(宝成,Rimsulfuron)和啶嘧磺隆(秀百宫,Flazasulfuron)等;(3)香料和食品添加剂:烟酒用香味剂呋喃酮(Furaneol),牛奶添加剂δ-癸内酯(δ-Decalactone)和δ-十二内酯(δ-Dodecalactone)等;(4)中间体:生产双氧水助剂2-戊基蒽醌(2-Amylanthraquinone),液晶材料4,4′-联苯酚(4,4′-Biphenol),染料中间体咔唑(Carbazole),以及多种医药、农药中间体等等。  三唑嘧(Triazopyrimidine)为本课题组近年筛选出的活性较高的新先导化合物,正在与企业合作进行药理、毒理等获得新药批件前常规实验,可望开发成为新型除草剂(CN:200810124635)。  国内国际合作  本研究室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以及台湾中国医药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Florida 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和研究生交流合作研究,并与诸多企业建立横向联合开发研究。
  • 姚和权
  • 姓名:姚和权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7年4月  职称:教授   学院:药学院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活性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结构修饰和生物活性评价研究  姚和权,男,1977年4月出生,药物化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98年和2001年在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有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7年在美国斯坦福 大学医学院从事化学生物学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回国任中国药科大学教授。2009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并获2010年度教育部霍英东基金资助。已在在国际核心刊ACIE、PNAS、Tetrahedron、Tetrahedron Lett、Synlett上发表SCI论文超过20篇,论文被正面他引次数超过300次。已主持国家、省部级基金和人才项目多项。目前主要从事活性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结构修饰和生物活性评价研究,药物合成导向的金属催化反应方法学研究以及基于重大疾病早期检测和早期发现的化学生物学研究。  学习与工作经历  2008年1月始: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专业,教授  2004年9月-2007年11月:美国斯坦福大学, 博士后  2001年9月-2004年7月: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  1998年9月-2001年7月:中国药科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1994年9月-1998年7月:中国药科大学,工学士学位  课题组研究方向  1. 天然产物的合成、结构修饰和生物学评价研究:具有强生物活性的简单天然产物如环状萜类和生物碱的合成与结构修饰,并开展天然产物合成方法学的研究。  2. 药物合成导向的金属催化方法学研究:以金属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金属有机化学在复杂活性天然分子和活性先导化合物以及现有药物的合成中的潜在应用为目标,利用金属有机化学与结构化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性质,进行导向有机合成的金属有机化学、新型金属有机催化剂,金属参与的惰性化学键尤其碳氢键和碳杂原子键活化,不对称金属催化,特别是金属有机化学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基础性研究。  3.化学生物学研究:利用化学小分子探针进行体内和体外与肿瘤细胞密切相关的蛋白质、酶、核酸以及金属离子的快速灵敏性检测,并利用化学小分子探针实时监控和示踪体内的信号转导过程,以期达到早期诊断肿瘤细胞的目的。  主持的基金和人才项目  1.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候选药物)(2009ZX09103-128);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0902111);  3.中央高校科研创新基金(JKZ2009002);  4.教育部2009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 (NCET-2008)
  • 徐云根
  • 姓名:徐云根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4年7月  职称:教授   学院:药学院  研究方向:(1)心脑血管药物;(2)抗肿瘤药物;(3)镇痛药物。  徐云根,男,1964年7月生。1987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化学制药专业,并于1990年和2000年分别获药物化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1990年7月留校工作,并于2004年11月至2006年2月赴美国CP Baltimore访问研究,现任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近年来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0672512, 81072520)、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No. 2009ZX09103-096)、“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BE2009676)等课题1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22个,已授权专利13个,包括美国和澳大利亚专利各1个。获得国家新药证书9本。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近期发表的部分论文:  1.Zongjie Gan, Di Zhang, Zhe Cao, Yungen Xu*. An improved synthesis of substituted indan-1-carboxylic acid. J Chem Research, 2011, 35(6): 317-319.  2.Xu Zhang, Yu Zhou, Hengshuai Wang, Diliang Guo, Deju Yu, Yungen Xu, Hualiang Jiang, Hong Liu. Silver-catalyzed intramolecular hydroamination of alkynes in aqueous media: efficient and regioselective synthesis for fused benzimidazoles. Green Chem. 2011, 13: 397-405  3.Mei Ren, Jin Dong, Yungen Xu*, Nan Wen , Guoqing Gong. Synthesis of novel ligustrazine derivatives as sodium-hydrogen exchange inhibitors. Chemistry & Biodiversity. 2010, 7: 2727-2736.  4.Jin Dong, Shuowei Yao, Xiaodong Zhou, Lijuan Zhang, Yungen Xu*. Synthesis of N-Heteroaroyl Aminosaccharide Derivatives as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 Signaling Modulators. Chem. Pharm. Bull. 2010, 58(9): 1210-1215.  5.Mao D., Xu Y.G.*, Hu X.P., Zhang G.M., Dong J., Gong G.Q.. Synthesis and Na+/H+ exchanger-1 inhibitory activity of substituted quinolineformylguanidine derivatives. Chem Biodiversity. 2009, 6(10):1727-1736.  6.Xu W.T., Jin N., Xu J., Xu Y.G.*, Wang Q.J., You Q.D.. Design,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novel substituted benzoylguanidine derivatives as potent Na+/H+ exchanger inhibitor. Bioorg Med Chem Lett.2009,19(12):3283-3287.  7.Zhang R., Dong J., Xu Y.G.*, Hua W.Y., Wen N., You Q.D.. Synthesis and bioactivity of substituted indan-1-ylidene aminoguanidine derivatives. Eur J Med Chem,2009, 44(9): 3771-3776.  8.Zhang R., Lei L., Xu Y.G.*, Hua W.Y., Gong G.Q. Benzimidazol-2-yl or benzimidazol-2-yl thiomethyl benzoylguanidines as novel Na+/H+ exchanger inhibitors, synthesis and protection against ischemic-reperfusion injury. Bioorg Med Chem Lett, 2007,17(9): 2430-2433.  近期出版的主要论著或教材:  1.《药物化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2月第二版,副主编。  2.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药学专业知识》(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编者。  3.《药物化学实验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编者。  4.《药物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编者。
  • 吴正红 【女】
  • 姓名:吴正红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6年10月  职称:硕士生导师  学院:药学院  研究方向:微粒载药系统与缓控制剂  吴正红 男,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5.09-1990.07,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药学专业,学士学位;  1990.07-1994.09,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从事教学与临床药学工作;其中,1992.10-1993.04,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所,进修临床药理学;  1994.07-1997.07,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分析专业,硕士学位;  1997.07-2003.06,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从事教学、临床药理与新药研制;其中,2000.06-2000.07,中山医科大学,进修临床药学;  2000.09-2003.06,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专业,博士学位;  2003.07-现在,中国药科大学,从事药剂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其中,2003.11-2005.11,军事医学科学院,从事生物学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0.09-2011.09,任泰兴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兼江苏省泰兴虹桥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  2011.02-2011.06,上海外国语大学,进修英语。  现任药学实验中心副主任,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江苏省科技咨询专家、江苏省药剂专业委员会学术工作委员、南京市药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宿迁市政府“百名专家兴百企”技术与发展顾问、扬子江药业集团国家新型药物制剂重点实验室技术顾问、《中华中西医杂志》和《中华医学实践杂志》常务编委、《医学综述》杂志编委、《中国医药科学》杂志审稿专家、《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特邀审稿专家、“Drug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harmacy”和“Journal of Medicinal Plants Reasearch”特约审稿人。  先后参加和主持国家、省市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申请专利9项(授权4项),参编出版专著、教材和光盘共10部(其中主编4部、副主编4部、参编2部),荣获国家、省市、校级等各类教学、科研奖项20余次。
  • 尹莉芳 【女】
  • 姓名:尹莉芳    性别:女  职称:硕士生导师  学院:药学院  研究方向:1. 缓控释给药系统、定位释药系统、微丸微片多分散系统;2. 微粒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  尹莉芳,女,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科技部国际合作同行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中心审评专家。主持了数十个横向和纵向课题,产业化经验丰富,尤其是在缓控释方向产业化经验丰富,获得20余个新药证书或者临床批件,与成都蓉药集团四川长威药业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缓控释药物制剂联合试验室”。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10项,获得授权4项,专利权转让3项。参编药剂学等教材,发表SCI等学术论文30余篇。指导25名硕士研究生,协助指导2名博士研究生。  学习经历:  1.1990-1994年,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制剂本科;  2.1997-2001年,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硕士;  3.2004-2008年,中国药科大学,药代动力学博士;  4.2010年,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获奖情况:  1.口服缓控释制剂的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研究,2009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2.2008年度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3.2009年度获中国药学会-石药集团青年药剂学奖;  4.《左氧氟沙星缓释微丸体内外相关性的研究》,2009年度获得中国药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5.2010年获得国际特品ISP奖教金。  主持或参与省部级项目:  1.口服缓控释关键技术的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NECT-08-0846,2009-2011年,项目主持人;  2.苦参素胃内滞留缓释片的研究(已申请新药证书),科技部十五“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大专项,2004AA2Z3080,2004-2005年,项目主持人;  3.盐酸羟考酮控释片的研究,科技部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大专项,2011ZX09202-101-24,2011-2013年,项目主持人;  4.AS原料药及其制剂的研究,科技部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大专项,2011-2015年,项目负责人;  5.口服缓控释制剂关键技术的研究,教育部重点基础研究项目,2010-2012年,项目主持人;  6.复方盐酸二甲双胍胃内滞留双层缓释片的研究,江苏省科技计划支撑项目,BE2010724,2010-2012年,项目主持人;  7.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研究平台,科技部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大专项,2009ZX09310-004,2009-2010年,项目参与人;  8.一类抗癌新药西达本胺片的研究(已获临床批件),科技部十一五863项目, 2006-2010年,项目参与人;  9.一类新药ATPT的研究,科技部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大专项,2009-2012年,项目参与人;  10.基于甘草酸受体主动靶向肝实质细胞的中药脂质体研究,国家自然基金,81073055,2010-2012年,项目参与人。
  • 李娟 【女】
  • 姓名:李娟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61年10月  职称:教授  学院:药学院  研究方向:1.新型药用高分子材料与靶向释药系统;2.缓/控释释药系统与药代动力学3.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  李 娟 1961年10月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农工民主党员。1984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骨干教师,曾担任药剂学实验室主任20年。  参加的学术团体和社会兼职:2008作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审评过渡期新药;为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Advances in Polymer Technology 等国外杂志审稿人,《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中国药学》英文版等国内杂志审稿人。  具有药剂学、药代动力学及高分子材料学多科研究背景。具有独立研发和组织开发新药和创新制剂的综合能力,长期从事创新药物缓/控释制剂和药代动力学研究;从事中药缓/控释新剂型与新技术,中药复方、中药多组分代谢动力学研究,围绕中药复杂成分体内吸收、代谢、整体药代动力学与体内外相关系的评价,提出了多项创新性的研究思路;重点开展难溶性药物自微乳释药、择时、脉冲延释制剂的研究,应用Caco-2细胞模型、肠吸收模型系统开展药物口服胃肠吸收机制的科研活动。近六年,重点开展纳米靶向载体材料的合成及抗肿瘤药物靶向释药系统的应用研究,开展抗肝炎药物长循环脂质体及关键技术,两亲性PEG修饰靶向载体的合成、特性及抗癌药聚合物胶束的研究;长期与国内外著名制药企业广泛合作,科研成果突出。  主持与参加科技部863重大专项课题2项,“地西泮定时脉冲延释片的研制”,课题编号:2004AA2Z3020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课题多项;“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技术平台”, 课题编号:2009ZX09310-004,“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关键技术”,课题编号:2009ZX09502-004,“新型抗肝癌候选药物ZCV14-2”,课题编号:2009ZX09103-090等;负责江苏省科技攻关、社会发展课题3项,“新型生物降解纳米紫杉醇胶束制剂及生物学评价的研究” 等课题,编号:BE2010723;教育部/省研究生创新基金3项,“新型两亲嵌段共聚物及抗癌药物靶向聚合物胶束研究”,“多功能线性-树枝聚合物载抗癌药物靶向自组装胶束的研究”编号:CXLX11-0787;“抗癌药纳米靶向释药体系的构建及其生物学评价”,项目编号:CXLX11-0813。获新药证书(缓控释片剂)3本;申请中国专利10项(授权4项);在国内外药学期刊发表论文50篇以上(SCI收载5篇);主编参编出版论著10部;为国内外多家杂志审稿人,与国内外制药企业/辅料公司合作开发多项产品,主持多项横向和纵向课题,具有丰富的产业化经验,负责开发的24h口服一次“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产品 自1998年生产至今每年产值6千万以上,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长期在教学第一线主讲“药剂学”、“工业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等多门专业课,事业心强,治学严谨,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果突出,长期担任教学小组长,积极培养年轻教师,历年本科教学评估均为优秀。完成教学改革与创新实验课题4项;多次获校先进个人、教学和科研奖励,2005年授予“献身教育的好教师”荣誉。多年来与香港、国外几家著名大学建立科研、教学交流;独立培养硕士研究生22名,协助指导博士生2名,部分毕业学生已在国内外制药企业、大学、药检所担任重要职位。  近年代表性论文:  [1] Juan Li* , Hua Yu, Shuai Li , Guang Ji Wang. Enhanced distribution and extended elimination of glycyrrhetinic acid in mice liver by mPEG-PLA modified (mPEGylated) liposom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2010,51 :1147-1153 . SCI收载 [IF: 2.78]  [2] Yang Lu,Juan Li* ,Guang Ji Wang.In vitro and in vivo evaluation of mPEG-PLA modified liposomes loaded glycyrrhetinic aci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 2008,356 :274-281. SCI收载 [IF: 3.01]  [3] Yuan Xie Haiping Hao AnKanga, YanLianga, TongXiea, ShiqingSuna, ChenDaia, Xiao Zhenga, LinXie, Juan Li**, Guangji Wang*,.Integral pharmacokinetics of multiple lignan components in normal, CCl4-induced hepatic injury and hepatoprotective agents pretreated rats and correlations with hepatic injury biomarkers.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 2010,131(2):290-299. SCI收载 [IF:2.58]  [4] LI Juan*, ZHANG Yan,WANG Guang-ji. Pharmacokinetics and in vitro-in vivo correlation evaluation of 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and conventional tablets of aniracetam[J].Chin J Clin Pharmacol Ther, 2007; 12(4): 282-288  [5] Yanlei Zhao, Juan Li1*, , Hua Yuc, Guangji Wang*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polydepsipeptide contained tri-block copolymer (mPEG-PLLA-PMMD) as self-assembly micelle delivery system for paclitaxe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11,Under review.  [6] 李娟*,陆洋,王广基.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甘草次酸长循环脂质体的处方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7,38(2)47-53.  [7] 李娟*,张锦琳.褪黑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7,38(4):33-38.  [8] 李娟*,何捷,王广基.银杏酮酯口服前体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的研究[J].中国天然药物杂志,2007,38(3):56-62  [9] 戴城烽,李娟*.姜黄素-3脂质体对小鼠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8,13(7):401-405  [10] 张勇,李娟*等. PEG修饰水飞蓟素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研究,药学与临床研究[J]. 2010,18(3):239-242  [11] 毛万祥,李娟*.人工神经网络辅助褪黑素缓释片处方设计.药学与临床研究.2011,19(5)  [12] 乔宏志,李娟*,王洋等. 5-氟尿嘧啶-聚酰胺胺复合物的制备及其体内药动学研究[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11,42 (6).
  • 涂家生
  • 姓名:涂家生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4年11月  职称:教授  学院:药学院  研究方向:新制剂和新技术  涂家生,男,1964年11月出生,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药用辅料和包材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药品审评专家、美国药典会委员、江南大学兼职教授、美国University Of the Pacific客座教授; AAPS(美国药学科学联合会)会员;中国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常务委员;江苏省药师协会指导委员;《药物生物技术》、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编委。  先后在北京医科大学(1981-1986,获学士学位)、中国药科大学(1986-1992,获博士学位)和美国University Of the Pacific(2001-2003,博士后)学习。分别在中国药科大学和美国University Of the Pacific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从事药物传递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多年,研究方向是新制剂和新技术。近年来,主持和参加NIH的靶向多肽的设计和合成、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注射用药用辅料的安全性和质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肿瘤靶向的SiRNA传递载体的设计和评价”、国家115药物制剂创新平台“药物传递技术平台建设”、国家125重大专项“mPEG-PDLLA的应用关键技术”和国家药典委员会药用辅料标准提高计划等纵向项目。参编国外教材2本、国内教材4本。研究领域包括:(1)靶向给药载体:通过聚合物胶束实现对肿瘤的靶向给药,申请专利4项,已经取得专利授权2项,一类新辅料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嵌段聚合物和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已经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临床批件,在国内为第一个具有EPR肿瘤靶向作用的新剂型。(2)新型眼用给药系统:在聚合物胶束、脂质体和离子对给药系统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获得专利授权3项,申报新药2项;(3)口服控、缓释制剂:研究口服控、缓释制剂多年,尤其在微渗透泵技术方面实现了产业化,获得新药生产批件2件(阿司匹林和阿昔洛韦)。(4)药用辅料及包材的质量和安全性;(5)其他:主持给药制剂研究项目20余项,主持的研究项目获得新药证书多本,剂型包括片剂、胶囊、缓释胶囊、缓释片、分散片、软胶囊、注射剂、眼用凝胶剂等。
  • 宗莉 【女】
  • 姓名:宗莉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53年12月  职称:教授  学院:药学院  研究方向:缓控释制剂和生物技术药物递送系统  宗莉,药剂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药学博士。在缓控释制剂方面,有二十多年研究经历,研究兴趣:择时控释制剂、难溶药物缓释制剂。自2002年涉足生物技术药物递送系统,获此领域2004年、2006年和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多篇相关研究论文,研究兴趣:基因递药系统、粘膜免疫、多肽蛋白非口服给药。  科研成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宁夏科委攻关项目1项和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中心项目1项。参与完成十一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863” 项目、“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正在进行2011年广东省“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  近年以项目负责人获新药证书3本、一类新药临床批文1份。协助企业完成多项新药的产业化转化,获药品注册批件4份。以第一发明人获新制剂和新工艺授权专利4项,其中3项专利权转让或专利实施许可。并参与完成新药产品多项。  承担本科生课程《药剂学》,硕士生课程《生物药剂学》和《现代药剂学选论》教学工作。在国际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获2008和2009年度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获2007年度南京市科协优秀学术论文奖;获2011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等。  近5年发表的主要文章:  [1] Xiaorong Yang, Xiying Yuan, Danning Cai, Shaoying Wang, Li Zong* Low molecular weight chitosan in DNA vaccine delivery via mucos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09, 375: 123-132  [2] Xiying Yuan, Xiaorong Yang, Danning Cai, Dan Mao, Jie Wu, Li Zong* et al. Intranasal immunization with chitosan/pCETP nanoparticles inhibits atherosclerosis in a rabbit model of atherosclerosis.   Vaccine 2008, 26: 3727-3734  [3] Dan M Li Z Jie W et al. Intramuscular immunization with a DNA vaccine encoding a 26-amino acid CETP epitope displayed by HBc protein and containing CpG DNA inhibits atherosclerosis in a rabbit model of atherosclerosis. Vaccine 2006; 24: 4942-4950  [4] Hou Jing, Lu Yong, Liu Haiyan, Zong Li*, Liu Jingjing*. Oral administration of Lactococcus lactis delivered heat shock protein 65 attenuates atherosclerosis in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deficient mice. Vaccine 2011; 29:4102-4109  [5] 杨晓容 朱敏艳 袁喜英 宗莉*,. 荧光探针追踪pDNA/CS纳米粒在细胞内转运. 中国药学杂志. 2008, 43(10):727-731  [6] 张淑芸 袁喜英 杨晓容 宗莉*,壳聚糖纳米粒作为基因载体的研究:影响转染效率的因素 中国新药杂志. 2008, 17(17):1507-1511  [7] 杨晓容 袁喜英 宗莉*,壳聚糖纳米粒作为基因载体的研究:粒径对转染效率的影响 药学学报 2007,42(7):774-779  [8] 陈立 宗莉* 曹翠珍,卵清蛋白模型疫苗/CS纳米粒鼻腔递送的研究 中国药学杂志 2007,42(14):1079-1083  [9] 曹翠珍 宗莉* 陈立 张余云,三甲基化壳聚糖卵清蛋白纳米粒的制备中国新药杂志 2007,16(1):61-65  [10] 宗莉* 肖衍宇 陈伶俐, 用二元载体固体分散技术提高尼索地平溶出度和调节溶出速率 中国药学杂志 2005,40(3):203-206  [11] 陈伶俐 庞瑞 宗莉*,分光光度法测定壳聚糖含量 药物分析杂志 2005,25(5):526-529  [12] 蔡丹宁 吴瑞 袁喜英 宗莉*,基因疫苗经鼻腔免疫黏膜毒性的初步评价药学与临床研究 2009,17(3): 182-186  [13] 石艳 张惠斌 宗莉*,靶向甘露糖受体的载体甘露糖化壳聚糖的合成及细胞毒性评价 药物生物技术 2009,16(3): 207-337  [14] 胡晓 吴瑞 宗莉*,双氯芬酸钾延迟缓释微丸的制备及体外释放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10,41(2): 135-140
  • 王柏
  • 姓名:王柏  性别:男  职称:副教授 学院:药学院  研究方向:药物制剂方向和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方向  教育背景  1981/09-1985/07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系药物分析专业  本科学习   学士学位  1985/09-1988/07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专业  研究生学习  硕士学位  1991/12-1995/10  加拿大Saskatchewan大学药学院药学专业  研究生学习  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8/07-1991/08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 助教  从事本科生《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  1996/01-至今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研究室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参加本科生《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主讲本科生《药剂学专业英语》和硕士研究生《药物动力学》课程  已发表的研究论文  吴晓丽,王柏 苦参素微孔渗透泵片研制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10, 41(1): 45-49  杨亚萍,王柏 脉冲释药系统的新进展 药学进展 2009,33(6):260-266  杨泗兴,王柏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单硝酸异山梨酯微孔渗透泵片处方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08, 16(3):175-178  王艳,王柏 原位凝胶在滴眼剂中的应用中国药业 2008,17(6);19-20  李姜晖,王柏 乳化蒸发法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 药学进展 2008,32(3):127-131  周云飞,王柏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盐酸氨溴索缓释片处方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7,38(1):39-42  柯晓华,王柏 含药脂肪乳剂的靶向作用研究进展药学进展 2007, 3(2): 54-58  林艳琼,甘勇,甘莉,王柏 地塞米松眼用微乳的研究中国药学杂志 2006, 41(5):358-362  陈良梅,王柏,周云飞,吴满红丙酸氯倍他索溶液稳定性研究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6,37(3):226-229  熊佳佳,王柏 卡波姆凝胶流变学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海峡药学 2006,81(4):34-37  吴雪松,王柏,赵茜,吴葆金 双氯芬酸钠和醋氯芬酸溶液体外透皮吸收研究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4,35(3):311-314  Li Zong and Bo Wang. Developmet of diclofenac potassium sustained-release tablets and exploration of release mechanism. 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2001, 32(3): 206-209  Bo Wang and Hugh A. Semple. Dis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etoprolol and its metabolites in the isolated perfused rat livers: Evidence for the diffusion barrier to metoprolol acid in sinusoidal membrane. 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1999, 30(5): 357~363  Bo Wang. Computer Modeling of propranolol disposition with consideration of nonlinear first-pass metabolism. 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1998, 29(3): 183~189  Bo Wang and Hugh A. Semple. Inhibition of metoprolol metabolism by amino acids in perfused rat liver: Insight into the food effect? Drug Metabolism and Disposition 1997, 25(3): 287-295(IF3.8-4.0)  Bo Wang. HPLC analysis of metoprolol and its metabolites in the perfusates. 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isty 1997, 28(6): 345~349  参加自然科学基经项目  粘膜递送DNA/壳聚糖纳米粒长期调节血浆脂蛋白代谢(批准号30371698)(2004年) (结题);  多肽药物-纳米脂质体的结构及其胃肠转运功能的研究(批准号39930200)(2000年-2003年,结题);  皮肤渗透性脂毫微囊的研究(批准号39770881) (结题);  迭层式自组装微凝胶脉冲释药系统的研究(批准号30772663)(2008年-2010年)
  • 张建军
  • 姓名:张建军 性别:男  职称:副教授 学院:药学院  研究方向:包括共晶理论技术、液晶给药系统、缓控释制剂技术、难溶性药物制剂技术和纳米制剂技术。  张建军,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培训中心培训专家,2010年获中国药学会-石药青年药剂学奖。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审评组负责人(2000.11-2002.3),香港浸会大学访问学者(2005,11-2006,8),江苏四环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2011企业柔性人才挂职),自2001年起任中国药科大学-震元制药制剂研究开发实验室负责人,获企业长期投资建设;参与国家重大新药创制技术平台和三项重大新药创制项目,主持了逾30项校企合作课题的研究与产业化,多个产品已上市,在应用技术领域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非常丰富的产品研发经验和产业化经验。  目前已申请的逾20项专利中已获授权9项。正在主编《药物制剂晶体学》,是《中药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的副主编,参与编写教材多部;近两年发表SCI文章12篇,影响因子大于20。  发表的SCI文章  1 Zhang J, Gao Y, Qian S, Liu X, Zu H. Physicochemical and pharmacoki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a spray-dried malotilate emulsion. Int J Pharm, 2011, 414(1-2):186-192.  2 Liu Y, Zhang J (contribution equally), Gao Y, Zhu J. Prepa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glyceryl monooleate-coated hollow-bioadhesive microspheres for gastroretentive drug delivery. Int J Pharm, 2011, 413(1-2):103-109.  3 Gao Y, Qian S, Zhang J*. Physicochemical and pharmacoki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a spray-dried cefpodoxime proxetil nanosuspension. Chem Pharm Bull 2010, 58(7): 912-917.  4 Zhang J, Gao Y, Su F, Gong Z, Zhang Y. Interaction characteristics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 and retarded nitric oxide release of ZCVI(4)-2, a new nitric oxide-releasing derivative of oleanolic acid. Chem Pharm Bull. 2011, 59(6): 734-741.  5 Gao Y, Zu H, Zhang J*. Enhanced dissolution and stability of adefovir dipivoxil by cocrystal formation. J Pharm Pharmacol, 2011, 63: 483-490.  6 Zhang J, Zu H, Gao Y. Formation thermodynamics of adefovir dipivoxil-saccharin co-crystals. Acta Phys Chim Sin, 2011, 27(3), 547-552.  7 Zhang J, Zu H, Gao Y. Pharmaceutical cocrystals. Prog Chem, 2010, 22(5): 829-836.  8 Gao Y, Sun WJ, Zhang J*. Optimization of preparation and property studies on glycosylated albumin as drug carrier for nanoparticles. Pharmazie, 2011, 66(7): 484-490.  9 Gao Y, Sun WJ, Zhang J*. Albumin as drug carriers. Prog Chem, 2011, 23(8): 168-176.  10 Zhang J, Li C, Gao Y. Effect of poloxamer F 127 and paeonol on GMO-based liquid crystal transformation. Acta Chim Sin, 2011, 69(13): 1503-1508.  11 Zhang Jianjun, Lv Huixia, Jiang Kun, Gao Yuan. Enhanced bioavailability after oral and pulmonary administration of baicalein-loaded nanocrystal. 2011. Int J Pharm. In press  12 Zhang Jianjun, Zheng Zengjuan, Gao Yuan, Zhang Yihua. Spray-dried oil-in-water emulsion to improve the intestinal absorption and oral bioavailability of ZLR-8, a nitric oxide-releasing derivative of diclofenac. J Pharm Pharmacol, 2011. Published online.  已授权专利  专利名称                             专利号                  状态  一种糖精阿德福韦酯及制备方法                ZL 200910026677.1               授权  氯诺昔康缓释片及其制备方法                 ZL 200610118425.8               授权  氯诺昔康注射用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ZL 200510029452.3               授权  阿莫罗芬乳膏                        ZL 2009100245154               授权  甲磺酸非诺多泮冻干粉针剂及制备               ZL 2006100395177               授权  一种以5-羟色胺3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为活性成分的药用组合物及其用途 ZL 200610096452.X         授权  含新鱼腥草素钠和Solutol HS15的药物组合物          ZL 200610038640.7               授权  一种含有头孢克肟的泡腾片及制法               ZL 200610038639.4               授权  一种含有固体脂质的阴道泡腾片组合物             ZL 2008100238461               授权  联系方式:amicute@163.com
  • 柯学
  • 姓名:柯学  性别:女  职称:副教授 学院:药学院  研究方向:药物新剂型和新制剂研究、新型给药系统。  学习、工作经历  1994年中国药科大学药剂专门化本科毕业;1997年获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博士学位。2001年新西兰Otago大学药学院访问学者,2006年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东南大学生物医学系访问学者(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  主要科研工作简介:  研究领域主要在药物新剂型和新制剂研究、新型给药系统研究,特别在纳米给药载体方面研究较多。作为参与者与主要承担者,完成了二十余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中药一类抗肿瘤药物注射用藤黄酸、中药一类新药注射用汉黄芩素、生脉散细粒剂、黄芩素口服制剂、辛清感冒颗粒、博落回单体血根碱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抗肿瘤作用研究、中药复方吸收机理研究等;同时,参与或主持了十多项企业合作课题,包括:中药一类新药柠檬苦素胶囊、美洛昔康片剂、头孢呋新酯片剂、枸橼酸西地那非片剂、塞曲司特片剂、复方灵芝孢子胶囊剂、复方心血管药物24h缓释片、心源素分散片、补脾益肠丸的工艺改造等。  2007年以“天然产物为基础的抗肿瘤新药的应用基础研究与开发”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目前,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载2篇,EI收载1篇;申请专利4项,其中三项专利获得授权,并已实现转化。
  • 栾立标
  • 姓名:栾立标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1年3月  职称:教授  学院:药学院  研究方向:从事过结肠靶向给药定时释药微丸、喜树碱非离子体囊泡、聚乳酸酮洛芬微球、酮洛芬明胶毫微粒等新型微/纳米粒给药系统的基础性研究。  栾立标,男,1961年3月出生,教授,博士,任职中国药科大学,兼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科研项目和江苏省科研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栾立标1982年1月南京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大学本科毕业后,分配去湖北医药工业研究所工作2年后,进入中国药科大学攻读药剂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从事药剂学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1994年-1996年去日本歧阜药科大学留学。  栾立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新药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发展项目等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课题以及企业委托的多项新药和新制剂开发工作,获得或申请发明专利多项,在SCI和核心期刊发表数十篇论文。  Email:luanlibiao@126.com
  • 张尊建
  • 姓名:张尊建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0年6月  职称:博士生导师 学院:药学院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药物(中药)的体内外质量分析与评价研究。  张尊建,男,1960年6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7月毕业于原南京药学院药物分析专业,获学士学位;1994年7月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分析专业,获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现任中国药科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药学院副院长,药物质量与安全预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中心评审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与保健食品评审专家,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中草药》等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药物(中药)的体内外质量分析与评价研究,特别是中药和体内药物的色谱/光谱/质谱联用等现代仪器分析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综合性新药研发大平台中的药物质量控制技术子平台,“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等10余项,并主持完成了100余种不同注册分类的中西新药的质量标准及稳定性、指纹图谱、体内过程分析与质量评价、临床前动物及临床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在Mass Spectrometry Reviews,Journal of Chromatographic A,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Analitica Chimica Acta,Journal of Mass Spectrometry,Rapid Communications in Mass Spectrometry, European Journal of Drug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药学学报、中草药、中成药、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70余篇。  E-mail: zzj@cpu.edu.cn
  • 柳文媛 【女】
  • 姓名:柳文媛   性别:女  职称:硕士生导师 学院:药学院  研究方向:从事药品质量、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体内过程研究。  柳文媛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分析教研室副教授,女,硕士生导师。1996年获本校药物分析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4年获本校药物分析博士学位,2008年4~10月赴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学习。  长期从事药物分析专业课程教学,作为主讲教师的“药物分析课程”获2008国家精品课程;作为主讲教师的“药物分析双语课程”获2010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所在的药物分析教学团队2010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在《药学教育》上发表相关教学研究论文3篇。  从事药品质量、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体内过程研究,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包括“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黄芩总苷元的临床研究(2003AA2Z3267),“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抗肿瘤一类新药藤磺酸的研究(2004AA2Z3A10),“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汉黄芩素抗肿瘤的研究(2009zx09102-032),“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新型磺酰脲类化合物G004研究(2009zx09103-094),“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中药一类抗呼吸道病毒新药黄芩素片的临床前研究(2011ZX09102-009-05)。申请专利4项。江苏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02-49-04),江苏六大人才高峰(第七批)资助。近年来,先后在多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部分研究论文:  1) Cuimin Yan, Beibei Zhang, Wenyuan Liu*,et al. Rapid determination of sixteen sulfonylurea herbicides in surface water by solid phase extraction cleanup and ultra-high-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Available online 21 September 2011) .(IF 2.9)  2) Wenyuan Liu, Ainan Zhou, Feng Feng*, et al.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ies on impurities in G004, a potential hypoglycaemic agent, using liquid chromatograph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nd mass spectrometry.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2011, 56:627– 632 (IF 2.7)  3) Wenyuan Liu, Xiaozhen Xu, Feng Feng*, et al. Simultaneous Quantification of Oroxylin A and Its Metabolite Oroxylin A-7-O-Glucuronide: Application to a Pharmacokinetic Study in Rat. Chromatographia. 2011, 74:75-81 (IF 1.3)  4) Wenyuan Liu, Xiaojing Yang, Feng Feng*, et al.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Solid-Phase Extraction for Tissue Distribution of Wogonin and Its Metabolite in Tumor-Bearing Nude Mice. Chromatographia. 2010, 72:753-757 (IF 1.3)  5) Wenyuan Liu, Ping Li, Feng Feng*, et al. Isolation and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related impurities in 10-O-(N,N-dimethylaminoethyl)- ginkgolide B methanesulfonate (XQ-1H) bulk drug and quantitation by a validated RP-LC.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2010, 52:603-608 (IF 2.7)  6) Feng Feng, Wenyuan Liu*, Yinghong Wang, et al. Structure Elucidation of Metabolites of Gambogic Acid in vivo in Rat Bile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d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860 (2007) 218–226 (IF 2.9)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央路童家巷24号
  • 电话:
    (%u0030%u0032%u0035)%u0038%u0036%u0031%u0038%u0035%u0032%u0038%u0031
相关推荐
西安工程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安工程大学师资怎么样 新疆大学师资好不好,新疆大学师资怎么样 海南医学院师资好不好,海南医学院师资怎么样 重庆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重庆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青海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青海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云南艺术学院师资好不好,云南艺术学院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