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南京大学

[切换城市]
南京站> 南京教育> 南京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英文名: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 简称:“南信大”,“NUIST” 所在地:南京 院校代码:10300 类型:理科类/文科类/工科类/理工类/考研院校

全国重点大学特色重点学科项目院校卓越计划2011计划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师资怎么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师资好不好

队伍结构截至2013年底,学校共有教职工1808人,其中专任教师1193人,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66.0%。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教师187人,副高级职称教师346人,中级及以下职称教师660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7%;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3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1.36%。学校在职教师中,有中科院院士2人,国家“千人计划”4人,江苏省“双创人才”7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0人,61人次入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二、三层次培养对象,33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计划,2个科研团队获得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五年建设优秀人才集体称号,2人获得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五年建设优秀人才称号,37人次入选江苏省普通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64人次入选“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人选,3人入选“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对象,33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5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中科院院士:石广玉(专职)、王会军(专职) 国家千人计划:邹晓蕾、文舸一、李天明、李旭辉
2013年师资队伍结构情况表
专任教师学历结构
本科及以下
硕士
博士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90
7.54%
371
31.10%
732
61.36%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
中级及以下职称
副高职称
正高职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660
55.32%
346
29.00%
187
15.67% 教师培训2013年,学校全年对65名新进教师进行了培训,其中49人获得主讲教师资格。学校规定教授、副教授应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原则上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尤其鼓励知名教授担任本科新生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工作。2013年,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达85.0%,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18.0%。此外,学校还先后聘请了34名兼职教师参与本科生课程教学和实习指导,其中24名直接参与了本科生课程教学,担任了学校部分特色专业课、基础理论课等总计近40门课程的授课教学。为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学校加强评优与奖励,2013年先后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微课、数学基础课等各类教学竞赛,共8人次获奖;开展了校级教学竞赛、教学优秀奖和“十佳教师”的评选,总计139名教师获奖。大力支持教师出国合作科研和进修,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截至2013年,学校教师队伍中具有3个月以上境外培训进修经历的教师447人,占专任教师的37.47%。

  • 刘仁强
  • 教育背景:  1993.9-1995.6,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学士)  1997.9-1999.6,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硕士)  1999.9-2003.6,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博士)  工作经历:  2004.6-2007.1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后)  2007.12-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师)  2008.9-2010.8,德国莱比锡大学气象研究所(访问研究)  人生感悟:  西方世界从悠久的科学活动和宗教信仰之中学会了创造和自律,这是我们目前远远落后的根本原因。我活着如果能给他人带来一些鼓励和希望,会是莫大的幸福。  讲授课程 动力气象学  招生方向 中高层大气波动、中高层大气长期变化  联系方式 rq_liu@yahoo.com.cn
  • 谭桂容
  • 谭桂容,副研究员/硕导,气象学博士。现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台,承担短期天气预报、短期气候预测相关教学、业务和科研工作。主要从事气候异常、大气环流异常、预报预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2009年3月-2010年5月受Fei-fei Jin教授邀请,到美国夏威夷大学(University of Hawaii)从事博士后访学研究,主要从事气候环流对天气尺度扰动的引导及天气尺度扰动对气候环流的反馈作用研究。 讲授课程 短期天气预报、短期气候预测、天气预报方法概论  招生方向 短期气候异常;大气环流异常;预报预测方法  联系方式 tanguirong@nuist.edu.cn
  • 王黎娟
  • 王黎娟,女,1970年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第九届、第十届江苏省青年联合委员会委员。一直从事季风与海气相互作用、我国大范围洪涝灾害成因及机理的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973专题、中国气象局软科学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基金、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基金等项目。主要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学笃风正”优秀论文奖等。当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多次荣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优秀青年科研工作者”称号。2010-2011美国大气研究中心(NCAR)访问学者。  科研项目:  国际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由冬至夏转换季节南亚高压的重建机理及其影响研究”(40975057),2010年1月~2012年12月,项目负责人。  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江淮梅雨期降水的空间非均匀分布及形成机制”(20093228120001),2010年1月~2012年12月。项目负责人。  973专题“东亚季风涌影响下台风登陆前后强风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 (2009CB421505)2009年1月~2014年12月。项目负责人。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近百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特征及其影响”(2007BAC29B02),2008年1月~2011年12月,子课题负责人。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持续性异常气象事件预测业务技术研究”(2009BAC51B01), 2010.1~2013.12,子课题负责人。  973专题“暖池变异对El Niño /ENSO及东亚季风的影响机制”,2012~2016,专题负责人。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长江流域持续性强降水的气候背景研究”(06KJB170050),2007年1月~2008年12月,项目负责人。  江苏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创新计划“南海季风影响印度洋-太平洋相互作用的可能机理” 2006年1月~2007年12月,项目负责人。  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异及我国南方旱涝的机理研究”,2006年9月~2009年2月,项目负责人。  国际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半球海陆间大气质量迁移的年际变化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20012年1月~2015年12月,主要参加者。  国际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南半岛中尺度地形对南海夏季风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2006年1月~2008年12月,主要参加者。  国际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印度洋偶极型海温异常影响东亚夏季风变动的机理研究”,2005年1月~2007年12月,主要参加者。  国际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南北半球际大气涛动及其与中国气候异常的联系”,2007年1月~2009年12月,主要参加者。  获 奖:  2011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2010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四  2008年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  2008年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2006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进步特等奖,排名第四  2006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2006年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优秀青年科研科工作者  2006年国家级一类精品课程主讲教师,排名第七  2005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学笃风正”优秀论文奖  2005年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优秀青年科研科工作者  2004-2006学年度优秀教学二等奖  2003年南京气象学院“优秀班主任”  2002年江苏省高等学校“方正奥思杯”多媒体教学课件好课件奖,排名第四  2001年江苏省第一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讲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天气学原理;中国天气;天气学分析I;天气学分析II;  天气学;专业英语;季风动力学;大气科学导论。  研究生课程:专业英语;季风动力学  招生方向 季风与海气相互作用;低频振荡与旱涝异常  联系方式 wljfw@163.com
  • 王咏青
  • 94年6月获气象学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6月获气象学博士学位;2002年9月被聘副教授;04-06年在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07/11-09/01在美国夏威夷大学访问研究。 多次担任本科及研究生专业课程的主讲,主讲的本科生的课程有:天气学、热带天气动力学、低纬大气动力学、中国天气、专业英语等;主讲的研究生课程有中小尺度大气动力学、动力诊断分析、气候动力学、天气学方法与实践等、低纬大气动力学;指导硕士研究生多名,已毕业10名;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数十名。主要从事台风动力学、中尺度数值模拟、气候数值模拟及短期气候预测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及参加的课题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尺度涡旋及暴雨发生发展的动力-能量学机制研究;主持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项目(BS2005055);主持干旱气象研究所干旱基金项目:西北干旱区干旱流型形成的诊断及数值模式研究;主持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03KJB170052):青藏高原及东、西太平洋对西北干旱形成的动力热力影响;参加财政部行业专项项目:全球变暖背景下台风季节动力预测和变化趋势预估技术研究;参加科技部973:台风登陆前后异常变化及机理研究。  招生方向 台风动力学;中尺度数值模拟  联系方式 yongqing@nuist.edu.cn
  • 吴 息
  • 1. 工作经历,  1)1982.02~1987.05,南京气象学院气候教研室,助教  2)1987.05-1997.05,南京气象学院气候教研室,讲师  3)1997.06-2005.06,南京气象学院气候教研室,副教授  4)2005.7-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系,教授  2. 获奖情况  1)1995年度青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2)。  2)1997年度南京气象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6)。  3)1996年度南京气象学院优秀教学质量三等奖。  4)1995年度南京气象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6)  5)2000年度河南省气象科学技术进步奖(8)  讲授课程 气候统计,地球科学概论等  招生方向 气候资源开发与利用  联系方式 Wuxi57n@sina,com wuxi57n@nuist.edu.cn
  • 周顺武
  • 1990年7月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动力气象专业;  1990年7月-2002年9月在西藏自治区气象局从事短期天气预报、短期气候预测(高级工程师),期间,1994年9月-1997年6月在南京气象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2002年9月-2006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2006年8月至今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从事教学工作。  曾任中国气象学会天气与极地委员会委员(1999-2010)。主要从事季风和区域气候变化研究工作。近几年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公益性(气象)行业专项2项以及地厅级以上项目3项。2004年获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2等奖(排名第3);2007年获第6届中科院大气所“学笃风正”全国青年大气科学优秀论文奖。  讲授课程  本科生:动力气象、海陆气相互作用、天气分析  研究生:季风动力学、气候动力学、气候诊断  招生方向 气象学  联系方式 zhou@nuist.edu.cn
  • 陈 华
  • 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获气象学博士学位  1996年8月至2000年9月在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从事业务与科研工作  2003年10月至2004年12月在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从事热带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工作  2005年1月至今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气象与气候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讲授课程 气候学,全球变化,普通气象,天气分析  招生方向 气象学  联系方式 huach@nuist.edu.cn
  • 高庆九
  • 高庆九,副教授,理学硕士。1992年南京气象学院本科毕业,2003年南京气象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目前博士在读。1992年6月至今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工作。从事短期气候预测及部分中尺度数值模拟与资料同化研究工作。主持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创新计划各一项,主要参与科学技术部行业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一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6年12月“热带和热带外气候系统低频变率的结构研究”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进步特等奖(5/9)  2008年7月获2006-2008年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优秀教学奖一等奖。  2006年9月《中国天气》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三等奖  参与的《天气学》2006年获江苏省高等学校一级精品课程奖励,获国家级高等学校一级精品课程奖励;  2002年获优秀班主任;  讲授课程 天气学原理,中国天气,天气学,天气学诊断分析,天气分析Ⅰ,Ⅱ,专业英语,天气学理论与实践  招生方向 短期气候预测  联系方式 gaoqj@nuist.edu.cn
  • 蒋 熹
  • 2000年7月毕业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天气动力学专业,于2000年7月至2003年9月在民航四川广元机场气象台担任气象预报和观测等工作。200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获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所在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2009年9月调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工作。现主要从事冰冻圈能、水循环与气候变化和积雪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等领域的研究。  论文发表  [1] Jiang X, Wang N L, He J Q, et al. A distributed surface energy and mass balance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 mountain glacier in China. Chinese Sci Bull, 2010, 55(in press)  [2] Xi Jiang, Ninglian Wang, Jianchen Pu, Jianqiao He, Liang Chen. Variations of albedo and spectral reflectance on Qiyi Glacier in Qilian Mountains during the ablation season. 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09, 1(1): 59-70.  [3] Ninglian Wang, Xi Jiang, Lonnie G. Thompson and Mary E. Davis. Accumulation Rates over the Past 500 Years Recorded in Ice Cores from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 Arctic, Antarctic, and Alpine Research, 2007, 39(4): 671–677.  [4] 蒋熹, 王宁练, 贺建桥, 武小波, 宋高举. 山地冰川表面分布式能量-物质平衡模型及其应用. 科学通报, 2010, Vol.55 (出版中)  [5] 蒋熹,王宁练,蒲健辰,贺建桥,陈亮,武小波,宋高举,李全莲,谢君.夏季消融期祁连山“七一”冰川反照率初步研究. 冰川冻土,2008,30(5):752-760.  [6] 蒋熹,王宁练,杨胜朋.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多年冻土区夏、秋季节总辐射和地表反照率特征分析.冰川冻土,2007,29(6): 889-899.  蒋熹.冰雪反照率研究进展. 冰川冻土,2006,28(5):728-738.
  • 李丽平
  • 2004年获气象学博士学位。2005年受邀赴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合作进行季节内振荡及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热带太平洋年际与年代际变异规律”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印度洋偶极型海温异常影响东亚夏季风变动的机理研究”等研究。曾主持江苏省教育厅项目“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与海温的关系及对东亚季风影响的研究”;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合作课题“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研教育分节点建设”;主持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项目“基于卫星资料的东中国海域海流计算方法研究”,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项目2项,均已顺利结题。目前参与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近年来我国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特征及影响”、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黄河流域短期气候、水文集成预测方法研究、“多尺度扰动相互作用对月-季节内尺度气候可预测性的应用研究”、“973”项目课题“发挥GPS 掩星资料、卫星辐射资料和资料同化和融合手段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重大作用”等的研究工作。在核心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24篇。  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010年5月被评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度优秀教师”;2009年3月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讲授课程  研究生的《现代气象统计》、《气候动力学》;本科生的《气象统计方法》、《大气环流》、《Grads绘图基础》等课程  招生方向  低频振荡与极端气候异常,短期气候预测;海气相互作用  联系方式 li.liping@163.com
  • 李忠贤
  • 教育经历:  1996年9月—2000年6月,南京气象学院气象学系,天气动力学专业,学士。  2000年9月—2008年6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象学专业,硕士/博士。  工作经历:  2004年7月至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011年9月—2012年2月,美国马里兰大学地球系统科学跨学科研究中心(ESSIC),访问学者。  论文发表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土壤湿度对中国区域夏季气候可预报性影响的研究” (40905045),主持人。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黑潮SST异常与东亚季风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40175023),参加者。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欧亚中高纬植被覆盖的异常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气候的影响”(40405018),参加者。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夏季南亚高压形态变化特征和维持机制以及其与南亚高压东伸脊点季内东西振荡关系”(41105059),参加者。  [5]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一种海气湍流通量参数化方案的改进及其在LASG/IAP大气环流模式中的应用” ,主持人。  [6]江苏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黑潮海表温度异常与东亚季风相互作用的观测研究”(E30000008098-2),主持人。  论文发表情况:  2011年:  [1]Li Zhongxian, Zhou Tianjun, Sun Zhaobo, Chen Haishan, Ni Donghong. 2011. A method for improving simulation of PNA teleconnection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a climate mode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4(2):86-90.  [2]李忠贤,周天军,孙照渤,陈海山,倪东鸿. 2011. GAMIL模式海气湍流通量参数化方案的改进及其对大气环流年际变率模拟效果的影响.大气科学, 35(2):311-325.  [3]李忠贤,陈海山,曾刚,倪东鸿. 2011. 海温强迫下的东亚夏季大气环流潜在可预报性特征.大气科学学报, 34(3):281-287.  [4]刘晓娟,周天军,张丽霞,邹立维,吴波,李忠贤. 2011. GAMIL1.0模拟的西北太平洋夏季风:阵风参数化方案的影响. 大气科学, 35(5):871-884.  [5]Zeng Gang, Wang Wei-Chyung, Sun Zhaobo, Li Zhongxian. 2011.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cells associated with anomalous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dv. Atmos. Sci., 28(4):913-926. doi:10.1007/s00376-010-0100-6.  [6]倪东鸿,潘敖大,孙照渤,李忠贤,曾刚. 2011. 中东急流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力影响的关系. 大气科学学报, 34(2):135-145.  [7]付冬雪,孙照渤,李忠贤,倪东鸿. 2011. 1955—2006冬半年中国极端低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气象科学, 31(3):274-281.  [8]潘敖大,李忠贤,倪东鸿,曾刚. 2011. 欧洲冬季500 hPa环流异常及与中国气候异常的关系. 气象科学, 31(2):129-134.  [9]刘娜,李忠贤. 2011. 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气象与减灾研究, 34(2):8-13.  [10]王宗明,孙照渤,李忠贤,倪东鸿. 2011. 1949—2009年欧亚大陆强冷空气活动频次的变化特征.气象与减灾研究, 34(1):16-23.  [11]赵晓栋,孙照渤,倪东鸿,李忠贤. 2011. 冬季北半球大气低频环流型的年际变化特征. 气象与减灾研究, 34(1):6-15.  2010年:  [1]李忠贤,孙照渤,倪东鸿,曾刚. 2010. CAM3模式模拟厄尔尼诺事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大气科学学报, 33(2):160-173.  [2]李忠贤,陈海山,刘刚,席雷. 2010. 大气科学专业《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气象水文装备, 21(6):38-40.  [3]倪东鸿,孙照渤,李忠贤,曾刚. 2010. 冬季中东急流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气候的关系.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3):354-359.  [4]倪东鸿,孙照渤,李忠贤,曾刚,邓伟涛. 2010. 冬季中东急流与中国气候异常的联系. 气象科学, 30(3):301-307.  [5]谢再红,李忠贤,倪东鸿. 2010. 两类极区平流层异常增暖的特征及其与850hPa温度的关系. 气象与减灾研究, 33(4):16-22.  [6]杜启倩,孙照渤,李忠贤,倪东鸿. 2010. 1950—2009年夏季菲律宾低空越赤道气流的变化特征. 气象与减灾研究, 33(3):7-15.  2009年:  [1]李忠贤,孙照渤,陈海山,倪东鸿. 2009. CAM3模式海气湍流通量参数化的改进及其应用.气象学报, 67(6):1101-1112.  [2]李忠贤,孙照渤,倪东鸿,曾刚. 2009. 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变化与海温的关系.大气科学学报, 32(5):637-644.  [3]曾刚,倪东鸿,李忠贤,李春晖. 2009. 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研究进展.气象与减灾研究, 32(3):1-7.  2008年:  [1]施春华,高庆九,李忠贤. 2008. 《流体力学》连续方程推导的巧方法.气象教育与科技, 2:9-13.  2007年:  [1]李忠贤,陈建萍,倪东鸿,曾刚. 2007. 太平洋湍流热通量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气象与减灾研究, 30(2):6-12.  [2]Zhang Tianyu, Sun Zhaobo, Li Zhongxian. 2007.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ring Kuroshio SSTA and summer rainfall in China.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13(2):165-168.  [3]祁丽燕,孙照渤,李忠贤. 2007. 北太平洋冬季次表层热状况及其与中国东部夏季气候的关系.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30(2):153-161.  [4]张静,朱伟军,李忠贤. 2007. 北太平洋涛动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30(4):546-550.  2006年:  [1]李忠贤,孙照渤. 2006. 冬季黑潮SSTA影响东亚夏季风的数值试验.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9(1):62-67.  [2]陈海山,倪东鸿,李忠贤,曾刚. 2006. 植被覆盖异常变化影响陆面状况的数值模拟.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9(6):725-734.  2005年:  [1]Li Zhongxian, Sun Zhaobo, Ni Donghong, Zeng Gang. 2005. Impacts of previous winter Kuroshio SSTA on summer rainfall in China.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19(1):76-82.  [2]李忠贤,陈建萍. 2005. 东亚冬季风与冬季黑潮海温异常的关系.江西气象科技, 28(1):10-14.  2004年:  [1]李忠贤,孙照渤. 2004. 1月份黑潮区域海温异常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7(3):374-380.  [2]李忠贤,孙照渤. 2004. 秋季黑潮海温与东亚冬季风的相关联系.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7(2):145-152.  著作出版情况:  [1]孙照渤,陈海山,谭桂容,李忠贤,邓伟涛,曾刚,彭丽霞. 2010. 短期气候预测基础.气象出版社.
  • 马红云
  • · 1996年-2000年,南京气象学院,天气动力学,学士  · 2000年-2003年,南京气象学院,气象学,硕士,导师:罗哲贤  · 2005年-2010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博士,导师:郭品文,宋洁  · 2003.7至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师  · 2010.12-2012.1,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访问学者  联系方向mhypony@126.com
  • 马旭林
  • 教育背景  1993.07-1997.07,大学本科,学士学位,南京气象学院气象系  2001.09-2004.06,硕士,南京气象学院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数值预报中心  2004.09-2008.06 博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数值预报研究中心  2006.05-2006.07,访问学者,奥地利气象与地理科学研究院  2009.01-2010.05,访问学者,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USA  工作经历  1997.06-2001.09 山西省气象局  2003.01-2008.09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数值预报研究中心  2008.10-至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学术兼职  中国气象学会数值预报专业委员会会员  曾获奖励  2003年荣获“2003年度山西省气象科研开发奖”,《山西省新一代预报业务系统研究》课题组;  2000年荣获“山西省气象部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享受省气象局津贴;  2000年荣获山西省气象局“气象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排名第一);  2000年荣获山西省春季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二等奖;  1999年荣获山西省省直工委“跨世纪杰出青年人才”荣誉称号;  1999年荣获山西省气象局“优秀共产党员”;  承担科研项目  1. 2011.10-2013.9,科技部公益类行业(气象)专项“城市(群)气象观测系统适应性分析和布局方法研究(项目编号:GYHY201106050)”第五课题,主持。  2. 2011.5-2012.5,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项目“精细化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平台建设”,主持。  3. 2010.6-2014.12,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全球变化研究(973计划)“全球气候变化数据的评估、同化、融合与应用”(项目编号:2010CB951600)第一课题“发挥GPS掩星资料、卫星辐射资料和资料同化和融合手段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重大作用”(课题编号:2010CB951601),主要科研骨干,排名第三;  4. 2009.11-2012.12,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风云3号卫星资料同化技术改进和业务实施”第五课题“风云3号卫星资料质量控制及其同化研究”,主持;  5. 2009.1-2014.1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台风登陆前后异常变化及机理研究(项目编号:2009CB421500)”第三课题“台风登陆前后多源观测资料综合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2009CB421503)”之专题“登陆台风预报中多源遥感资料同化方法研究”。主持。  6. 2008.12-2011.12,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面向国家信息中心获取的全国自动站资料的质量控制与同化技术”,主要科研骨干;  7. 2008.8-2010.12,山西省气象局“多普勒雷达资料三维变分同化及MM5数值预报模式的应用”,主持;  8. 2007.1-2009.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针对中国典型高影响天气的基于集合卡尔曼变换(ETKF)的适应性观测研究(项目编号:40675064)”,联合主持;  9. 2007.1-2009.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静力订正与气压梯度力收敛算法及高分辨率模拟(项目编号:40675062)”,参加;  10. 2005.9-2006.9,“中-奥数值预报发展联合研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参加;  11. 2003.1 -2006.12, “十五”国家技攻关计划后续项目(2001BA607B)第五课题的第三子专题,主持;  12. 1999.1-2001.6,“山西省新一代预报流程业务系统”项目,参加;  13. 1998.1-2000.1,“SGI工作站平台MICAPS二次开发研究”,主持。  讲授课程  《气象资料同化》(研究生);《中尺度气象学》;《边界层气象学》;《气象统计预报》;《数值天气预报》;《GrADS绘图与编程》  招生方向  数值预报资料同化、数值模拟与集合预报  联系方式  电话:025-58731023, E-mail:xulinma@nuist.edu.cn
  • 祁莉
  • 祁莉,女,理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季风、海陆气相互作用研究。1999年9月~2003年6月就读于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科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推荐为免试研究生进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就读,2005年转为硕博连读,师从管兆勇教授、何金海教授和张祖强副研究员,博士论文题目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与副高不连续南北进退》。2008年获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7月起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任教。获2009年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第七届“学笃风正”全国青年大气科学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联系方式 qili@nuist.edu.cn
  • 施春华
  • 1978年生,江苏南通人。1997年-200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学习,2001年-2006 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博连读。2006年开始就职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其中2008 年6 月-2009 年5 月在美国Saint Louis University 访问。主要从事气候变化诊断和模拟、中层大气研究,主持和参加过包括国家自然基金、973等多个科研项目,近期主要关注平流层臭氧和温室气体的变率研究。  讲授课程 天气学,数值天气预报,气候变化及其诊断  招生方向 气候诊断与数值模拟,中层大气物理学  联系方式 shi@nuist.edu.cn
  • 陶 丽
  • 1995年7月南京气象学院气象学专业理学硕士毕业,并留校任教。2000年7月南京气象学院气象学专业理学博士毕业。2003年7月-2005年12月先后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乔治梅森大学和夏威夷大学作博士后。申请人长期从事低频振荡、台风气候学及其数值模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持和参加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主持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全球变暖背景下台风季节动力预测和变化趋势预估技术研究”下设子课题,主持江苏省气象科研开放基金”印度洋海温异常对江苏省旱涝的影响”,主持江苏省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项目“热带SST变暖对大尺度环境的影响”,主持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西太平洋地区ISO和QBO对我国东部降水的影响”,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其它有关项目。发表文章三十多篇,其中在SCI及SCIE等刊物发表多篇文章。2008年度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讲授课程  流体力学、天气学原理、地球物理流体力学  招生方向 气象学  联系方式 taoli@nuist.edu.cn
  • 王 文
  • 1978年2月-1982年1月,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气象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2年1月-1992年9月,兰州气象学校工作。  1986年11月-1987年6月,美国夏威夷大学气象系作访问学者。  1988年10月-1992年9月,任兰州气象学校教务科副科长兼环境保护教研室主任。  1992年9月-1995年5月,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天气动力学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  1995年6月-2007年9月,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工作。2003年9月-2007年8月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象研究所副所长;2006年9月-2007年9月兼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1年4月-2002年3月, 英国伯明翰大学地理和环境科学学院作访问学者。  2007年10-现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讲授课程 本科生:《动力气象学》(含双语教学)、《大气动力学》、《大气环流概论》、《气候学》、《热带天气动力学》、《中小尺度数值模拟》、《气象统计预报》、《数值天气预报》等,硕士研究生《高等大气动力学》、《非线性大气动力学》、《大气动力过程》、《动力学诊断分析》、《气候动力学》、《专业英语》等。  招生方向 气候与全球变化  联系方式  wwllw003@126.com
  • 姚素香
  • 2007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进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工作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与数值模拟;大气季节内振荡;海气相互作用。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季节内振荡的模拟和机制研究,并参与多项国家级项目。  讲授课程  《中国天气》,《天气学》,《天气学分析》等  招生方向  气象学  联系方式yaosx@nuist.edu.cn
  • 曾 刚
  • 曾刚,男,湖南祁阳人,1973年11月出生,副研究员,博士,江苏省气象学会气象灾害委员会委员。1996年6月获兰州大学“天气动力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2000年6月获南京气象学院“气象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6月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季风及海-气相互作用研究。1996年7月-1997年8月在湖南省永州市气象局工作,2000年7月—至今在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2005年4月-2006年3月以及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Albany分校大气科学研究中心(ASRC)分别进行访问交流和博士后研究。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1)作为主持人负责的科研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面上项目“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数值模拟研究”(07KJB170067);中国气象局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热带基金项目“海—气相互作用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8年度“联合创新青年学者计划”项目“外强迫因子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影响”(IAP090312)。(2)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的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东半球越赤道气流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研究” (40775059);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过去300 年中国东部季风区年代际降水变率研究”(40701021)。  曾经主持和参加过的科研项目:(1)主持项目: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1项(KLME060301);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LCS-2006-09)。(2)参加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东亚夏季风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诊断与模拟(项目批准号:40331010);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项目“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研究”(G1998040901-3);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黑潮SSTA异常与东亚季风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课题号40175023)”;江苏省教育厅“全球海气耦合模式的研制及年际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等 项目。  目前已发表50多篇学术论文。  讲授课程 季风动力学,ENSO动力学  招生方向 全球变化及气候系统  联系方式  Email: zenggang@nuist.edu.cn  联系电话:025-58731069
  • 张 杰
  • 张杰,女, 1974.10,主要从事陆面过程和边界层、气候模拟、定量遥感研究、大气廓线与气溶胶遥感反演研究。以第一作者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40多篇。  教育工作经历  1996.9-2000.7,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应用气象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6.9-2009.6,就读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院应用气象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7.4-2007.7月,荷兰国际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球观测学院(ITC),定量遥感;  工作经历:  2000.7-2004.7,研究实习员,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2004.7-2006.6,助理研究员,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2006.7-2008.8,项目副研究员,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2008.8-2009.9,副研究员,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2009.9-目前,副教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获奖情况:  个人奖  1、2011年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优秀班主任” 荣誉称号  2、2010年获“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3、2010年获中国气象学会优秀论文奖  4、2007年获甘肃省气象局杰出青年奖  5、2007年入选甘肃省气象局“青年新秀”人才工程  6、2004-2007年连续四年获得单位考核优秀奖  7、2002年获甘肃省气象局五四征文优秀论文奖  8、2002年获甘肃省遥感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集体奖  9、“西北地区人工防雹消雹技术”项目获2007年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5,获奖者: 张强,康凤琴,王遂缠,董安祥,张杰,赵红岩,田文寿,郭江勇,李照荣,端木礼寅  10、“西北地区人工防雹消雹技术”项目获2006年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和技术工作奖研究开发奖, 排名第5, 获奖者: 张强,康凤琴,王遂缠,董安祥,张杰,赵红岩,田文寿,郭江勇,李照荣,端木礼寅  11、“冰雹监测研究”项目获2006年甘肃省气象局气象科技研究开发一等奖, 排名第2,获奖者: 端木礼寅,张杰,李照荣  12、“沙尘暴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技术研究”项目获2005年甘肃省气象局研究开发一等奖,排名第3, 获奖者:郭铌,秦继祖,张杰,韩涛,杨兰芳,梁芸,李明轩  13、“甘肃省作物生态气候适生种植区划与决策模型的研究”项目获2002年甘肃省气象局研究开发一等奖,排名第3, 获奖者: 韩永翔,万信,张杰,陈雷  主要承担的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气溶胶对大气边界层温度红外遥感的影响订正研究,2009.1-2011.12  2、主持中国气象局2008年气候变化专项: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承载力的影响研究,2007.10-2008.12  3、主持甘肃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民勤生态环境演变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2006-2008  4、主持干旱基金:沙尘气溶胶光学参数的CALIPSO反演研究,2009-2010  5、主持干旱基金:几个常用陆面过程参数的遥感反演研究,2005-2006  6、参加2010气象行业专项: 黄河流域短期气候、水文集成预测方法研究,2011-2013  7、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土高原陆面过程观测试验研究,2009-2012  8、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地-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研究,2003-2005  9、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北干旱荒漠区大气边界层厚度的遥感反演研究,2006-2008  10、参加科技部公益项目: 西北地区人工防雹消雹技术,2003-2006  11、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MODIS植被指数在西北地区应用研究,2004-2006  12、参加西部开发行动项目: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子专题,2005-2007  13、参加科技部项目:中国干旱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方法研究,2006-2007  14、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利用GIS技术和网格分析法进行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量和凝结潜热的估算研究, 2005-2007  15、主持甘肃省退牧还草科技支撑项目专题:退牧还草对草原生态恢复效果遥感监测研究,2005-2006  讲授课程 天气学;海陆气相互作用;青藏高原气象学  招生方向 气候模拟;陆面过程和边界层;定量遥感  联系方式  zhangj@nuist.edu.cn; gs-zhangjie@163.com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盘城新街114号
  • 电话:
    %u0030%u0032%u0035-%u0035%u0038%u0037%u0033%u0031%u0033%u0037%u0038
  • 邮编:
    210044
相关推荐
塔里木大学师资好不好,塔里木大学师资怎么样 广西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广西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重庆交通大学师资好不好,重庆交通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南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南大学师资怎么样 广西医科大学师资好不好,广西医科大学师资怎么样 甘肃农业大学师资好不好,甘肃农业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