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南京大学

[切换城市]
南京站> 南京教育> 南京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信息

南京工业大学

英文名:Nanjing TechUniversity 简称:“南工”,“Nanjing Tech” 所在地:南京 院校代码:10291 类型:理科类/文科类/工科类/理工类/考研院校

2011计划省部共建大学111计划卓越计划
  • 南京工业大学师资怎么样, 南京工业大学师资好不好

仁智楼截止2016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8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1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人,“十二五”“863”计划专家委员会专家1人,主题专家组专家3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1200余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 、方岱宁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平凯、唐明述、徐南平、周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团队、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4个)生物炼制化学品(应汉杰团队) 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应用(沈晓冬团队) 特种分离膜(金万勤团队) 材料化学工程(陆小华团队)

  • 张正康
  • 男,1957年8月出生,硕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规划师.1978年10月—1985年7月在西安冶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读本科和研究生并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和建筑学硕士学位。 7s#@;mJ%(  1 、1985年7月—1996年1月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兰州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工作。1994年任总院副院长(副地级),在此期间兼任甘肃工业大学兼职教授。1992年被评为高级建筑师;1993年被聘为教授级高级建筑师。^|JGo\o  1996年1月—2001年7月在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历任副院长、院长,党委委员、院科技委员会副主任,西部建筑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级高级建筑师等职,兼任甘肃省建设科技委员会副秘书长。Wqq`g  2 、2001年7月—2003年12月在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任院长、党总支书记。院技术委员会主任。JBGmj|f  2004年1月至今在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任董事长、院长。\ T{ :: H  1993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同年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称号。1994年荣获共青团甘肃省委、中共甘肃省组织部、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甘肃省人事局、甘肃省青年联合会授予的“甘肃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1998年获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1998年获全国建设建材系统“优秀工会工友”称号。2000年获“全国建设技术创新工作先进个人”称号。X6x@s((hn  近年来指导的项目中:《甘肃敦煌山庄》、《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候机楼》、《义乌市城北分区区级中心城市设计》、《南京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总体规划》、《马鞍山市城市空间特色保护与塑造规划》、《南京市浦口区老南门地区概念规划》、《南京浦口区桥北地区水环境规划》、《南京市江宁区区域供水规划》《2010年亚运会(广州)亚运村规划设计》、《鼓楼区3503厂改造可行性研究》、《兰州市中和山水兴城建筑规划设计》均中标或获各类奖项。v*^VX[q
  • 刘学军
  • 男,博士/博士后,副教授,校内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1999年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留校任教。2003年3月至2006年7月,在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学习,获博士学位。2007年至2009年在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流动站从事博士后工作,2009年6月出站。2007年5月至2007年8月在美国Utah State University 做访问学者。2007年破格副教授,2010年校内特聘教授。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泰州市海陵区科技局副局长(挂职)。  uE^37>x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据库、数据挖掘和传感器网络等。Nf#}Hs)  主持了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上海市博士后基金项目、南通市科技创新计划(工业)项目,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主持了多项企业、研究院横向科研课题。近五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会议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20余篇被SCI、EI收录。\'GDg?.=a  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
  • 许岩
  • 教授,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1998年6月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金属氧合簇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性质研究。1998年—2000年于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从事光电功能配合物的研究;2001年受欧洲基金资助于英国爱丁堡大学ICMB(分子生物研究所)蛋白质结构专家Lindsay sawyer博士研究小组,从事3-脱羟基奎林酶的结构及机理的研究;2002年于英国牛津大学化学系师从于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Prof. Allen hill,使用STM(隧道扫描电镜)研究P450金属蛋白酶在Au上的吸附作用;2002年底—2004年底于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作为JSPS特别研究员在东京大学工学部大久保达也教授的研究小组里,从事硅及锗的新型孔道材料的研究及功能性质的开发;现任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目前正在从事无机手性材料的设计及其选择吸附性的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各一项。 已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文章90余篇,均为SCI收录。其中有些文章单篇已被引用70余次。  1.Yan Xu, Liying Cheng, Wangsheng You, Inorganic Chemistry, 2006, 45, 7705-7708.  2. Yan Xu, Lin-Bo Nie, Dunru Zhu, You Song, Guang-Peng Zhou, and Wan-Sheng You, Crystal Growth and design, 2007, 7, 925-929.  3.Yan Xu, Guangpeng Zhou, and Dunru Zhu,Inorganic Chemistry,2008,47,567-571。
  • 杨小健
  • 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南京工业大学控制工程中心主任。 Su'ARiGU  6] $rJ  长期从事计算机网络与控制的应用研究与教学工作,所领导的南京工业大学控制工程中心在工业企业信息自动化技术研发方面具有较高起点。近年来,主持承担愈百项科研项目,涉及石化、冶金、电力、医药及市政等众多行业,年科研经费愈千万元。 ]gx xQB_
  • 鲁周迅
  • 男,副教授。  一、研究方向:  1.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安全技术  2. 数字信号分析与处理   3. 软件无线电应用  二、主要研究内容:  1. 基于分布式网络安全研究)  主要研究如何利用互连网安全传输有效信息,使被传输数据能够动态加密和解密,与传统的信息加密解密相比简单实用且可靠,使用户能够借助互连网实现远程安全查寻、存取和测控。4n?k[E,  2. 网络入侵检测研究Qtl+#%  主要研究非法入侵网络的模式及联合防御算法及规则,建立系统自学习、自适应及产生“抗体”的数学模型,解决互连网中的非法入侵及对服务系统人为破坏问题。W xS u@+p  3. 数据动态优化研究H3xi\Vl-v  主要对企业资源计划(ERP)中的“零库存”和对象动态优化算法及模型研究,解决生产计划的预测可信度问题及库存优化问题。rXI7`Gw  4. 集群系统的研究A=dbd cJ3  主要研究对海量数据库进行存取时出现的瓶颈现象,利用Linux操作系统构建并行任务分配平台,建立用户任务动态并行智能分配算法及模型。
  • 叶如海
  •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3%j82=j  1997年毕业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今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并于同年留校任教至今。2005年获得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学位。现任建筑学院院长助理、城市规划系副主任。/=eU_En z  长期以来致力于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注重教学与科研、工程实践的结合。作为主要设计人完成的淮安市淮海南路两侧地块城市设计获2006年江苏省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钟山风景区琵琶湖景区规划设计获2007年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规划设计的多个项目得到实施。_^Q~B.tCL  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设计、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等。
  • 汪永平
  • 汪永平,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工业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Pd--f!6zO  主要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建筑史研究"课题研究,编著、参编的学术著作有《中国建筑史 元明卷》,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FIEc+D  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先后主持了江南古镇-同里镇的保护研究,西藏文物建筑的可视化研究,西藏拉萨市八廓街文物保护,淮安周恩来故居历史街区的保护,南京中华门门西地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等项目。明代南京大报恩寺塔复建项目,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观,该项目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采访和报道。8u'vnF  主持的西藏传统建筑研究系列课题连续四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处于国际先进水平。'qjPJlV;V0  现担任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协会理事。
  • 徐南平
  • 男,工学博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学工程专家,我国膜领域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国家“863”领域专家,中国膜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分会副理事长,全国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近十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发表期刊论文200多篇,其中被SCI、Ei检索论文160多篇,编写及参编著作3部。申请专利40项,有18项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先后获“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首届‘创新创业人才’”、“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等称号。  研究方向:材料化学工程膜与膜过程  代表作:  《面向应用过程的陶瓷膜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5  “Experimental and modeling study on tubular dense membranes for oxygen permeation”, AIChE J., 45 (12): 2519-2526, 1999  “Novel method for preparing palladium membranes by photocatalytic deposition”, AIChE J., 46 (5): 1075-1083, 2000  “Effects of particle size of TiO2 on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methylene blue in aqueous suspensions”, Ind. Eng. Chem. Res., 38 (2): 373-379, 1999
  • 陆小华
  • 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馆长。从事化工热力学及分子和界面化学工程的应用基础研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德国洪堡研究基金和国家863项目等十多项国内外课题,多次作为访问教授赴德国和美国进行合作研究,并赴美、英、德、意、日等国参加国际会议交流,共发表论文一百八十余篇,获专利授权4项,先后三次作为第一完成者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培养的研究生中已有15名获得博士学位、30名获得硕士学位。先后获化工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教委“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和研究基金;化工部"跨世纪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事部和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师德模范”称号。兼任江苏省第九、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2002年“国际流体与界面学术会议”国际学术委员会成员,中方组委会主席。2007、2010年“国际流体相平衡会议”组委会成员Ind.Eng.Chem.Res.、Chem.Eng.Sci.等十多个国内外知名刊物审稿人。化工学报、过程工程学报编委、南京工业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学位委员会、江苏省“333工程”评审委员。  研究方向:  1、超临界离子水溶液和纳米材料的分子模拟  2、钛基晶须及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3、氧化钛晶须光催化技术及其集成  4、钛基晶须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  5、电解质溶液相平衡及过程模拟
  • 乔旭
  • 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现为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民办高校研究会常务理事,《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编委。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先后主讲过“化学反应工程”、“催化反应工程”等四门本科生、研究生的主干课程和学位课程,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40多名,曾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优秀二类课程各一项,所指导的硕士论文曾被评为江苏省第二届优秀硕士论文。  开展绿色化学与化工方向的研究工作,涉及原子经济反应与绿色工艺、环境友好工业催化剂、化工过程优化与集成和化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物质资源利用等研究领域,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及获授权专利共30多篇(项);近几年取得了“氯化苄生产高新技术”、“苯甲醛绿色生产工艺”“缩合和脱氨耦合生产二苯胺技术”等一批工业化应用成果,在全国10多个大中型企业推广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以技术入股方式合作成立了南通市天时化工有限公司,作为化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年产值近亿元,成为产学研结合的成功范例之一。曾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和原化工部跨世纪人才培养对象。
  • 刘晓勤
  • 女,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省级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及企业委托研究项目,主持完成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发展基金等多项省部级基金项目,参加完成企业委托科研开发项目二十余项,其中九项成果通过部、省级鉴定,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共五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批准专利二项,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吸附分离过程、新型吸附剂的研究、工业催化过程、化工生产废气及废水治理技术、合成氨生产气体净化技术等。研究成果在石化、化工、农药等行业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任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编委。获化工部“巾帼建功标兵”称号,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高校 “ 青蓝工程 ” 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 吕效平
  • 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工程与工艺系。主要从事化学工程及超声在化工、石油与环保中应用的交叉学科研究,已有多项省部级与中石化科研项目完成、申请发明专利5项并有六十余篇SCI、EI及核心期刊文章发表、研究成果也多次在国际会议发表。与瑞士洛桑联邦高等理工学院(EPFL)化学工程研究所及法国国立图卢兹高等化学工程师学校(ENSIGC)、法国国家化学工程实验室(UMR CNRS 5503)等国外研究单位有化工模拟、化工传质、气升式环流反应器及超声化工应用等合作研究。组建的超声化学工程研究所在超声应用研究开发工作位于国内前列,专门进行超声强化化工单元操作(乳化、萃取)、超声原油破乳脱盐脱水、超声降粘、超声化学反应、超声清洗、超声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和剩余生物污泥、超声化学反应器及设备及微乳柴油开发等方面纵向与横向研究课题,超声回收含油浮渣、超声处理剩余生物污泥等中试项目正在进行中。  代表作:  “Salting-out Separation and Liquid-Liquid Equilibrium of tertiary-Butanol Aqueous Solution”, Chem. Eng. J., 78:165-171, 2000  “Comparison of the Hydrodynamics and Mass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A Modified Square Airlift Reactor with Common Airlift Reactors”, Chem.Eng.Sci., 55:2257-2263, 2000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in Stirred Airlift Loop Reactors with or without Static Mixers”,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8(3):208-211, 2000  发明专利《一种原油脱水、脱盐方法》,申请号:200510094978.x  发明专利 《一种含油浮渣脱水工艺》, 申请号:200510122936.
  • 云志
  • 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化工分离研究所所长。1978年医士专业中专肄业,1982年有机合成专业本科毕业,1985年化学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并留校工作。1996年获工学博士学位。曾经以访问学者身份在韩国Korea Advanced Institue of Technology和美国Geo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进修工作。曾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以及江苏省苏北星火带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  主要科研活动:状态方程研究,碳五分离热力学基础研究,碳五分离技术工程化,低碳醇分离,超临界流体萃取及相关热力学基础研究,双液相技术提取无毒菜籽粕及菜油、无毒棉籽粕及棉油,油品改性及脱硫脱重金属,金属间化合物SbSn材料制备与应用,生物柴油及相关产品的开发,可再生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等。发表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文章近百篇。曾向国外出口转让碳五分离技术成果,曾签下南工大历史上单项最大技术转让合同。获得有关碳五分离技术以及油籽加工技术等四个专利。  E-mail:zyun99@21cn.com 。手机:13605179921。
  • 马正飞
  • 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吸附分离研究所。 任江苏省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化工分离过程、多孔材料和计算机在化工中的应用、化工过程的模拟与优化。研究开发工作包括:吸附分离过程、吸附、催化等多孔材料的开发研究与表证、污染物的治理过程、化工过程的模拟计算与优化以及分子模拟等。先后参加和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次。负责的《工程应用数学》课程获江苏省培养创新工程优秀课程,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先后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几十篇,主编出版教材两本:《数学计算方法与软件的工程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和《化工英语》(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 陈长林
  • 男,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1995年6月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1995年9 月-1997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后,1998年2月-1999年7月国立台湾大学化学系博士后。从事新型催化材料与催化反应研究工作。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SCI、 EI收录论文30余篇。已申请发明专利5项,其中3项已获得专利授权。目前主要从事中孔分子筛、固体超强酸、固体碱、过渡金属磷化物等新型催化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在石油化工、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可再生性资源催化转化方面的研究工作。  代表作:  “Ga-promoted tungstated zirconia catalyst for n-butane isomerization”, Catal. Lett., 85:177-182, 2003  “Isomerization of n-butane by gallium-promoted sulfated zirconia supported on MCM-41”, Green Chemistry, 4:257–260, 2002  “Sulfated zirconia catalyst supported on MCM-41 mesoporous molecular sieve”, 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215:21–30, 2001
  • 林晓
  • 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1993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专业为高分子化学。主要从事聚合物膜、无机膜的气体分离和渗透汽化研究,现主要的研究工作为无机膜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应用,重点在于将渗透汽化技术应用于有机溶剂/水体系分离及膜过程集成的研究。目前已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研究兴趣在功能材料合成及应用研究。  代表作:  “Synthesis of silicalite tubular membranes by in situ crystallization”, AIChE J., 49 (1): 237-247, 2003  发明专利“生物质发酵与膜渗透汽化制备无水乙醇的方法”,专利号ZL03113440.8  发明专利“脱蜡溶剂回收工艺”,专利号ZL03113441.6
  • 张利雄
  • 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分别于1990年和1993年于郑州工学院化工系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6年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专业为工业催化。毕业后留在该院从事催化剂和反应工程方面的开发与研究工作,1997年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等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到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工作,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沸石分子筛及其复合材料的合成与催化应用、无机膜的制备与膜反应器的开发、催化反应工程(微化工过程)、以及生物柴油的研究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研究项目数十项,发表论文近4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近30篇。获得专利多项。  课题组简介:http://mce.njut.edu.cn/group/?id=24  代表作:  1. Jingxi Ju, Changfeng Zeng, Lixiong Zhang*, Nanping Xu, Continuous synthesis of zeolite NaA in a microchannel, Chem.Eng. J., 2006, 116(2), 115-121.  2. Lixiong Zhang*, Xinhua Chen, Changfeng Zeng and Nanping Xu, Preparation and gas separation of nano-sized nickel particle-filled carbon membranes, J. Membr. Sci., 2006, 281(1-2), 429-434.  3. Haiqiang Lu, Lixiong Zhang*, Weihong Xing, Huanting Wang, Nanping Xu, Preparation of TiO2 hollow fibers using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hollow fiber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 as a template, Mater. Chem. Phys., 2005, 94(2-3), 322–327.  4. Lixiong Zhang, Katherine Hurst, Robert M. Baldwin, and J. Douglas Way, Preparation of Carbon/Silicalite-1 Composite Membranes, Chem. Eng. Commun., 2004, 191(5), 665-681.  5. 曾昌凤,张利雄*,王焕庭,徐南平,气相转移法制备ZnAPO-34分子筛薄膜,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 25(2),204-207。  6. Lixiong Zhang*, Jianfeng Yao, Changfeng Zeng and Nanping Xu, Combinatorial synthesis of SAPO-34 via vapor-phase transport, Chem. Commun., 2003, (17), 2232–2233.  7. Lixiong Zhang*, Huangting Wang, Preparation of ZnAPO-34 films on alumina substrates, J. Mater. Sci., 2003, 38(7), 1439-1445.  8. Lixiong Zhang*, Huangting Wang, In situ synthesis of AlPO4-14, CoAPO-44 and ZnAPO-34 films on alumina substrates, J. Mater. Sci., 2002, 37(8), 1491-1496.
  • 金万勤
  • 男,1963 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973”首席科学家,德国“洪堡”学者。1999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1年4月-2001年10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研究与工程研究所开展博士后工作;2001年10月-2003年3月获德国“亚历山大洪堡”基金会资助在德国科隆大学物理化学系工作;2003年4月回国,在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2007年11月至2008年2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作访问学者。2010年获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邀请访问学者奖,于2011年1月至2月在日本广岛大学进行学术交流访问。目前主要从事膜材料、膜制备及膜反应器的研究,先后承担包括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0余项科研项目。至今发表SCI论文160多篇,被SCI引用2400多次,出版和参编著作4部,申请专利33项(PCT专利2项),其中17项获得授权;担任J. Membr. Sci.、Chin. J. Chem. Eng.、Asia-Pacific J. Chem. Eng.、J. Nanomater. 和《膜科学与技术》编委, 亚太膜学会(AMS)理事,第九届国际膜与膜过程会议(ICOM2011)科技委员会委员,第十、十一届国际无机膜会议(ICIM10)科技委员会委员;第五、六届全国膜与膜过程学术报告会科技委员会委员;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  近期代表性论文:  1. Wenjin Wang , Xueliang Dong , Jiangpu Nan , Wanqin Jin* , Zhongqiao Hu , Yifei Chen, Jianwen Jiang, A homochiral metal-organic framework membrane for enantioselective separation, Chem. Commun.: 2012:48:6989-7104 (Inside Cover)  2. Xueliang Dong, Wanqin Jin*, Nanping Xu and Kang Li, Dense ceramic catalytic membranes and membrane reactors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Chem. Commun., 47: 10886-10902 (2011). (Feature Article)  3. Chen Pan, Jiangpu Nan, Xueliang Dong, Xiaoming Ren*, Wanqin Jin*, A highly thermal stable ferroelectric metal-organic framework (MOF) and its thin film with substrate surface nature dependent morphology, J. Am. Chem. Soc., 133: 12330-12333 (2011).  4. Yaoxin Hu, Xueliang Dong, Jiangpu Nan, Wanqin Jin*, Xiaoming Ren, Nanping Xu, and Young Moo Lee,Metal-Organic Framework Membranes Fabricated via Reactive Seeding,Chem. Commun., 47: 737-739 (2011).  5. Wang Wei, Shanshan Xia, Gongping Liu, Xuehong Gu, Wanqin, Jin*, Nanping, Xu, Interfacial adhesion between polymer separation layer and ceramic support for composite membrane, AIChE J. 56:1584–1592 (2010).  联系方式:  025-83172266,wqjin@njut.edu.cn
  • 陈洪龄
  • 男,精细化工硕士、化学工程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工程与工艺系。从事超细粉体和精细化工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99年至2000年在日本东北大学素材工学研究所进行访问研究,期间从事液相法制备金属氧化物颗粒的形状和大小精确控制研究;2004年9-10月,应邀赴台湾朝阳科技大学访问讲学。主要研究方向:(1)超细纳米粉体材料制备及应用:以液相法,反应物高浓度下颗粒的粒径、分布、形貌、晶型有效控制理论和应用研究;纳米微粒的功能修饰和表面改性论研究;高活性纳米催化剂制备及应用研究;纳米光催化剂评价装置研究。(2)精细与专用化学品的制备和应用:以功能为目标,设计新的化合物结构,研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进行合成和应用研究;加氢催化剂制备和应用研究。(3)乳化剂和表面改性剂:从结构和性能的关系入手,进行乳化剂和固体表面改性剂的配方研究;合成多种双子型表面活性剂,氟碳表面活性剂,从分子水平进行乳化剂和固体表面改性剂配制理论研究。  代表作:  “Synthesis of p-aminophenol from p-nitrophenol over nano-sized nickel catalysts”, 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277:259-264,2004  “单分散超细二氧化钛颗粒的制备及粒径控制”,物理化学学报,17(8):714-717,2001  “低温水热合成四方相纳米二氧化锆”,化工学报,56(3):551-55,2005
  • 杨晓宁
  • 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1993年5月博士学位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1998年到2001年先后在美国Michigan State大学和South Carolina大学进行博士后访问研究。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分子模拟、化工热力学及统计力学、超临界流体行为及过程、吸附分离过程实验模拟研究。主讲研究生和本科生热力学课程(双语)。目前正在进行以及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为,基于稠密CO2流体的先进技术的研究,多孔受限介质中及表面间流体微观行为的分子模拟及统计力学研究。先后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课题以及其它省部级课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23篇。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南京市中山北路200号(虹桥校区) 南京市浦口区浦珠南路30号(江浦校区)
  • 电话:
    %u0030%u0032%u0035-%u0035%u0038%u0031%u0033%u0039%u0030%u0039%u0030/%u0038%u0033%u0035%u0038%u0037%u0037%u0031%u0031
相关推荐
贵州财经大学师资好不好,贵州财经大学师资怎么样 重庆大学师资好不好,重庆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安财经学院师资好不好,西安财经学院师资怎么样 贵阳中医学院师资好不好,贵阳中医学院师资怎么样 西北民族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北民族大学师资怎么样 桂林医学院师资好不好,桂林医学院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